台北地标“一〇一”大楼脚下,保存有台北地区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眷村是台湾特色的社会生活形态之一,泛指1949年前后自大陆各地迁台的军公教人员聚集社区。四四南村是1948年底自青岛迁来台北的“陆军联勤兵工厂”员工及家属自建的居所。该村落的改建工程已成为全台800多处眷村的示范之一。 中新社发 许晓青 摄
图为2006年由台北市文化局首次举办的“台北眷村文化节”。 中新社发 张炜 摄
5年前,表现台湾眷村生活的电视剧《再见,忠贞二村》曾在岛内热播,并开岛内眷村影视风气之先;1月18日,应观众要求重播此剧,“眷村”和“眷村文化”重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在过去几年里,几部关于眷村的文艺作品爆红,不仅让“外省人”沉醉,也吸引了不少的“本省人”一窥究竟。此外,眷村小说选集等书刊也有出版,不仅如此,吃眷村菜一时间也成为一种时髦。眷村,作为台湾渐逝的一种特殊居住和生活形态,因为人们的追忆而鲜活地存在着。
追忆眷村过去时
眷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说来,当年国民党到台湾的200万军政人员在台湾的落脚地和聚居区都叫眷村。狭义说来,仅仅指60万军人及其眷属落脚地。
眷村不是一个自然地理及行政概念,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族群文化,特殊地产生,特殊地存在。不管广义还是狭义,眷村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生活非常简陋和艰难。
在桃园县杨梅陆军埔心眷村长大的筱麟说,眷村的房子最初多是用竹子、泥巴糊成,刮台风、下大雨时常常摇摇欲倾。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或改建或拆迁,如今分布在台湾岛内的700多处眷村已所剩无几,大台北地区更是已经没有完整的村落,只有零星散户,没有了昔日的炊烟袅袅、鸡犬回舍的景象。眷村的消逝,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一种特殊生活形态的失落。
而眷村文化的价值,近来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
《再见,忠贞二村》导演梁修身说,当年拍这部电视剧,他们就是在嘉义大林一个开始拆迁的眷村现场取景。演员林青霞就曾在那个眷村住过。然而等到电视剧杀青,这个眷村也濒临消失,一时成为剧组人员的心头之恸。
为了保留眷村文化,有人大声疾呼在都市改造的同时注意保留一些眷村,有人开始做田野调查,有人开始拍纪录片……
眷村文化热宝岛
为了留住特殊年代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再现眷村记忆,有人创作了眷村题材的文艺作品,于是,除了《再见,忠贞二村》,电视剧《光阴的故事》、《闪亮的日子》和舞台剧《宝岛一村》等文艺作品应运而生。
《光阴的故事》在台湾中国电视公司首播,许多人都看得如痴如醉,不光是上点年纪的人看,不少年轻人也成为拥趸。中视由此拿下晚间8点档的收视冠军。而中视上一次拿到收视冠军还是首播《还珠格格》那年的事了。
《光阴的故事》表现的是上世纪60年代眷村生活:本省女子陈秀好邂逅外省老兵孙玉章,二人萌生爱情继而结婚,虽然言语不怎么通,但感情甚笃,相守终生,儿女满堂。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眷村的人们演绎着他们的激情向往和欢乐悲伤。《闪亮的日子》可以说是另一个《光阴的故事》,但故事架构不局限于眷村。两部剧的故事不同,但感动却是一样,因此播出后好评如潮。
至于舞台剧《宝岛一村》,讲的是当年随国民党来台军人在眷村的故事。长达3个半小时的舞台剧,述说了那个大时代下特有的悲喜哀乐。从领门牌开始到眷村改建,从无奈飘零到落地生根,从1949年到1988年,3个眷村家庭,50年的陈年往事,让台下的观众看得唏嘘不已。《宝岛一村》2008年12月首演就造成轰动,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来年2月加演,门票几天之内全部卖光。
除了上面所说的眷村文艺作品,台湾还推出了两部眷村小说集,一部叫做《台湾眷村小说选》,其中有台湾知名作家朱天心和苦苓的同名作品《想我眷村的兄弟们》。还有一部《最后的黄埔》,从老兵的角度讲两岸的离情,其中也涉及颇多眷村生活。
吃眷村菜品眷村味
记者2009年11月底刚到台湾时,朋友见了面,许多人都说,最近发现了不少眷村菜的馆子,门面虽然不光鲜,但味道还很不错,有机会可以尝尝。后来顺道去了几家,居然家家座无虚席。
一天,记者与台湾媒体同仁吃饭,选了台北知名的眷村菜馆“忠南饭馆”,这是一家有61年历史的小饭馆。61年来,店里的陈设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当初几张桌子,现在还是几张桌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老主顾不愿意让老板装修。那天记者打电话过去订餐,结果电话那头回话说,本店没有订餐,要吃可以早点来,记者只好提前去占座位。饭馆有梅菜扣肉、韭黄牛肉、豆干肉丝、豆瓣鱼、回锅肉,川、湘、浙味醇地道,物美价廉,宾主尽欢。配合人们吃眷村菜的热情,出版社还适时推出了眷村菜谱,图文并茂地教人们如何做眷村菜。
为什么最近眷村又在岛内引起关注和追忆?亲民党前文宣部副主任吴昆玉认为,一方面是台湾的政治气候,另外一方面还是人们的怀旧情结使然。
眷村年代,人们物质生活困苦,但精神世界富足,人们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搬进公寓大楼后,虽然有水电煤气,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越来越冷漠。如果眷村是整体搬迁、整体安置的还好,左右邻居不过是重新组合,虽然串门再不如眷村那么方便,那么频繁,但是那些老人还是可以每天在固定时间到公寓的中厅去碰头聊天,闲话家常。如果是各自东西,那就惨了,一开始真的会很不适应,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
吴昆玉以前住过的高雄左营眷村海光二村,现在已经变成高铁左营车站了。眷村虽然正在消失,但其历史记忆永远不会在人们心中消失。(吴亚明 聂传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