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国际先驱导报》版权作品,未经该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常有大陆的朋友给我写信,将‘余’写成‘馀’,有点自作主张了,因此我认为如果能‘识繁书简’也很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方辉发自北京 “我们赞成两岸专家学者通过民间的方式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6月24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范丽青掷地有声的表态传至海峡对岸时,已81岁高龄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正在高雄“中山大学”里为学生们授课。
此前,由马英九提出的“识繁书简”、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的提议曾一度在岛内引起震动。台绿营媒体《自由时报》连续发表文章指责“中华大辞典”要将台湾人“中国化”,而马英九正是在走两岸“文化统一”的“急统”路线。
虽然有民进党人视“中华大辞典”为洪水猛兽,但台湾主流社会乐见此事成行。27日晚8时,余光中抽出时间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的专访。在他眼中,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对两岸的和平发展“有重要意义”。
为两岸求同存异
《国际先驱导报》:您如何看待“识繁书简”和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的主张?
余光中:两岸能坐下来一起合编“中华大辞典”,又能在“识繁书简”上达成共识,充分说明两岸能做到求同存异,为交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交流多了,敌对就少了,从这个角度讲,这样的主张对两岸的和平发展很有利。
《国际先驱导报》:在操作性上,难度大吗?
余光中:在台湾,本来就有大约100个常用字是简化字,比如台湾的“湾”字,繁体字的点太多了。对我个人而言,我平常都会看对照表,使用简体字,但台湾社会还是以繁体字为主,我给报社写文章的时候也用的繁体字。
但在操作性上,“识繁书简”能不能顺利实现还不好说。据我所知,这个提议出来后,在台湾的震动是很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中华大辞典”也是一样,如果能实现当然是好事,因为不同的地域,汉语词汇的演变也不一样,如果能把不同的表述方式同时陈列出来是最好的。不过这件事情做起来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规模可能很大,还要专家们多动脑筋了。
政治原因不应阻隔文化交流
《国际先驱导报》:现在两岸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存在哪些差异,对现实交往是否有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余光中:两岸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差异是比较大的,60年来,两岸所走的路不一样,学习的对象也不一样,思维方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大陆称妻子为“爱人”,这在台湾就很难被接受,我们还是习惯用“太太”相称。另外,有一些原来的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但两岸变化的趋势不一样,如“考量”、“愿景”之类的词,都是从台湾传到大陆的。
还有一些简称,如在大陆考研究生简称为“考研”,但在台湾是没有人能听懂它的。我一直觉得两岸在语言文字上的差别,就如同英语在美国和英国的差异,但美英是因为地域的差别产生的,两岸则是因为政治原因阻隔了交流,导致今天较大的差别。
《国际先驱导报》:您怎么评价简体字?
余光中:简体字在书写起来确实容易多了,将一些很复杂的繁体字简化也有道理。不过,我自己也感触到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大陆人对繁体字的认知很少,常有大陆的朋友给我写信,将“余”写成“馀”,有点自作主张了,因此我认为如果能“识繁书简”也很好。
“文化统一”不如“认同”
《国际先驱导报》:现在绿营人士极力反对简体字,对“中华大辞典”也不赞同,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余光中:我觉得“台独”人士处于一种很矛盾的境地,在陈水扁的8年里,他们不遗余力地推行“去中国化”、修改教科书、给建筑改名等等,但他们无法从文字上去除中国因素,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很接近,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
现在民进党反对简体字,认为坚守繁体字就是坚持了台湾的“主权”。但实际上他们大错特错了,要知道繁体字是最中国的文化元素,简体字的历史远没有繁体字长。“台独”势力极力去“中国化”,却要坚持最中国的东西,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不过现实也决定了民进党必须要保繁体字,因为台湾没有自己的土著文字,不用汉字就没字可用了,现造来不及,民众也不答应。
《国际先驱导报》:您认为现在两岸的文化交流处于一个什么阶段?两岸是否存在“文化统一”的问题?
余光中:2005年之后,两岸的经贸交流多了,文化交流相对滞后一些,民间学者的互访比较多,到目前为止我在大陆出了30多本书,也有很多大陆的作品进入台湾。不过总体来说,交流得比较零散,两岸还缺乏系统的交流,不过今年7月的国共论坛主打文化,我想会是个好的开始。
至于两岸“文化统一”,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两岸的文化本来就同源同种,在基本层面是一样的,两岸文化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分裂。但两岸分治这么长时间,现在两岸迫切需要文化上的交流,在没有太大交流障碍的情况下,强调“文化认同”会好些,我们需要文化认同来增进人们的亲近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