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6日电 据东莞市台湾事务局网站消息,在港台地区,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在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许多学生从3岁读幼稚园开始就住校,在最需要依赖的时候他们就要开始独立生活,许多台商父母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这时,学校里有一部分热心的学生家长自发联合起来组成“义工妈妈”,成为了其他孩子的“妈妈”。
这是志愿者队伍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她们被孩子们称为“义工妈妈”。
从学校创办之初,“义工妈妈”就已经出现,发展到现在,“义工妈妈”人数已有46人。在图书馆课上陪孩子们读经诵典时,她们是孩子们的老师;对孩子们进行生活辅导,帮助处理宿舍内务、教育孩子们生活自理、对餐厅安全卫生进行监督时,她们又是孩子们的阿姨;高考前为孩子们包粽子(寓意“包中”,中状元)、为孩子们鼓士气;在每年助学活动集体认捐云南少数民族学生时,她们又成为许多与她们无血缘关系的少数民族孩子的“妈妈”。
宋妈妈:每天和孩子聊两三分钟
宋妈妈2005年开始加入“义工妈妈”的队伍,然后接替了2年一任的总召职务,她说:“在学校和学生在一起,让我年轻了!”
曾经历过一段时间大病卧床的宋妈妈,在生病期间就一直想:等康复了,有时间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做义工,是这场大病让她深刻地体会到在困难的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的帮助。
在台湾的时候,宋妈妈一直是一名职业女性,当过老师,做过护理人员,在公司上过班,也当过全职妈妈。刚来到东莞的时候,孩子上学、老公上班,她一天到晚都是一个人在家,当时家住在荒凉的工业区,没有朋友、没有熟人。宋妈妈说,她那时几乎要有抑郁症了。
来东莞半年后,孩子所在的学校需要护理老师,宋妈妈毫不犹豫地去应聘,后来又在学校加入了“义工妈妈”的队伍,成为总召。在那之后,她觉得生活空间扩大了,结交了许多朋友,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走出来有了自己的天空更快乐了。”
宋妈妈认辅的孩子是一个6年级的学生,由于个子不高在以前的学校常被欺负,来到新校园,为了不被人欺负,他就先欺负别人,他认为要强壮自己、巩固自己,才能不再被人侵犯。只要有人碰了他一下,哪怕是不小心的轻轻一碰,他也会一拳过去,然后和人打架。
宋妈妈知道这个孩子后,常在吃饭的时候去看他。因为他课业较重,而且不喜欢在很多人面前表现出感性的一面,宋妈妈只是每天上课前和他聊两三分钟。“今天你好吗?”“今天吃饭还是吃面?”宋妈妈从一些简单的嘘寒问暖开始,和他谈他心里的问题,让他感觉到自己正在被人关注、关怀。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会露出一些腼腆的笑容,也没有以前那么封闭自己了。
宋妈妈常跟女儿说:“施比受更有福!你的手心不要一直朝上,有时候也要朝下。”这些话只是说出来,孩子们也许会不以为然,“但是当孩子知道我们在用关爱去改造一个人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机会教育,他们能从中知道自己作为家中的一分子、班上的班干部,要付出,要有使命感。”
黄妈妈:每个周一带着糖果饼干
黄妈妈第一次去见自己认辅的孩子,是在课室外的走廊上。当时课堂里正在上美术课,所有孩子都在认真听课、画画,只有这个男孩一个人望着窗外。黄妈妈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和他慢慢地聊了起来。
“你怎么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画画?”
“你是谁?”
“我是一个小朋友的妈妈,你和我儿子很像,也很漂亮,所以我想认识你。”
黄妈妈就这样和男孩认识了。
男孩正在读4年级,黄妈妈在与男孩聊天的时候了解到,以前在台湾的时候,他一直生活在妈妈身边,习惯了对妈妈的依赖。转到东莞来之后,学校离家很远,他必须住校。他不适应住宿的集体生活,所以常常一个人发呆,无法集中精神听课。因为他很聪明,所以成绩并不差,但是因为不能全心听课,导致成绩不能更优秀。
男孩常在课堂上开小差,他告诉黄妈妈:“我有事要想!”但当黄妈妈问道:“在想妈妈吗?”他又极力掩饰。每个周一他都会特别失落,因为那天他要与妈妈告别,所以黄妈妈那天一定会去看他,带着糖果饼干,对他说:“我儿子喜欢吃这些,所以也帮你带了,我想小朋友都会喜欢的。”黄妈妈有时陪他上晚自习,在图书馆课陪他了解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外小百科,有时还会坐在最后排座位陪他上课。开始他总没办法在一节课45分钟都集中精力,他常常分心或者发呆,可是回头看一眼,看到那双注视着他的眼睛,他又赶紧回头听课,慢慢地他就可以自律了。
男孩个头长得很高大,可是经常打电话回家给妈妈都会哭,周围的同学都笑话他,但黄妈妈对他说:“小孩子在成长中都怕孤独,换一种生活模式更会失落,每个人都想家,想妈妈,但当你上课时学好了,妈妈知道后会更开心。” 黄妈妈让男孩可以叫她老师、阿姨或者妈妈,她知道,孩子不能依赖人就需要被人依赖,所以她常跟男孩说:“和你做朋友我很开心!”
黄妈妈的儿子知道她常去看学校的一个小朋友,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个,但他还是乐意与他“分享”妈妈。黄妈妈说:“其实孩子会看着大人在做什么,我常和他说鼓励认辅男孩的事情,他也从中学会不占别人便宜,学会付出,学会礼貌,学会发掘任何人身上的优点。”
陈妈妈:母女一起辅导孩子
陈妈妈认辅的孩子还在读小一。“由于爸爸工作忙、妈妈住得远,很少有人陪在他身边,他又是学校的通勤生,与住校的同学格格不入,因此这个孩子有一点自闭,信心不足,讲话时不敢看着对方的眼睛,一直低着头,而且跟不上老师上课进程。”孩子年纪还比较小,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一些怪癖的行为和性格,所以陈妈妈并不能与他进行心理上的沟通,目前为止,她只能默默地在他身边陪着他学习,尽量在课业上对他做些辅导。
按照台湾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学习,以作为认识汉字字音的工具。“这个孩子对注音符号的内容学得不好,我希望能帮助他学好,加强课业上的自信心。”陈妈妈在辅导课上教他认字,辅导他用注音符号看故事书,课辅结束后设计一些小测试,测试后送给他铅笔、橡皮等小礼物,还让老师多在班上公开表扬、赞美他。
陈妈妈的女儿与她认辅的孩子恰好在同一个班,老师常把这两个同有一个“妈妈”的孩子分在一组,进行分组学习。陈妈妈的女儿也能很细心地教他查字典,和他共同学习,回到家里也常跟妈妈说:“今天老师夸奖他了!说他上课认真,说他考试成绩不错。”上学期期末,陈妈妈认辅的孩子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孩子的妈妈看到他的改善很开心,还请了孩子全班吃汉堡。陈妈妈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换了一个生活环境都会不习惯,孩子尤其是。我们就是希望帮助这些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环境,以后无论到哪里都能找到快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