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作品中蒋介石形象之变:从丑化到人格化(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大陆作品中蒋介石形象之变:从丑化到人格化(2)
2009年09月25日 14:31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形象不再是“硬纸板”

  在西方,毛泽东研究早已成为显学,其传记多如过江之鲫。与之相比,西方有关蒋介石的著作,可谓寥若晨星。《亚洲周刊》知名评论员陈之岳认为,在1949年内战失败以后,蒋介石便被国际舆论讥为“政治难民”,处境维艰,角色尴尬,逐渐沦为一个被遗忘的老人。

  拥有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华裔学者陆培涌(又名陆品清)于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一九四九年国民党之溃败》、《蒋介石的思想信仰》和《蒋介石早年的人格及政治研究》等英文论著,为西方学界的“蒋介石研究”开辟了道路,但后继者很少。

  于今年4月21日出版的、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陶涵所著《委员长:蒋介石和近代中国的奋斗》,被认为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本蒋介石英文传记,书中有400多处引用了新近公开的蒋氏日记。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书评指出,长期以来蒋介石在美国被描绘成像是用硬纸板制成的滑稽形象,是残忍、腐败和无能的军阀,但新传记把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之人”。

  大陆最早出版的蒋介石传记是中共“笔杆子”陈伯达所著的《人民公敌蒋介石》,“这是影响很大的一本书,全面否定了蒋介石。而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树标1989年出版的《蒋介石传》,对蒋介石做了部分肯定,开始采取分析的态度来研究。”

  杨天石说,几乎三代大陆人对蒋介石的认识都局限于陈伯达和李敖的水平。李敖的《蒋介石研究》三集、《蒋介石评传》及《蒋介石的真面目》等书深入大陆的穷乡僻壤。他还在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节目中描述宋美龄六十多年前跟美国总统候选人威尔基的“奸情”,还认为蒋介石是个“十恶不赦的混世魔王”,连累其妻子宋美龄也沦为“轻易与洋人上床的淫妇”。

  那么,真实的蒋介石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杨天石说。

  杨树标则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海外和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不一样,但我们不能一味贬低蒋介石,要一分为二地来看他政治生涯的五个历史阶段:辛亥革命时期蒋介石是值得肯定的;大革命时期,基本上肯定,镇压共产党时期是否定;1927年~1937年十年内战,基本上否定;抗战时期,坚持抗日基本肯定;1945-1949年新内战时期,是完全否定的……”

  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传记出版热潮中还原蒋介石真实形象的辐射波也蔓延到影视剧。

  1989年的《开国大典》与紧随其后推出的《大决战》系列不仅将国庆献礼电影推上了一个艺术高峰,也在对蒋介石形象的处理上做出突破,没有进行脸谱化的简单贬斥,而是将其反历史潮流的失败原因从艺术角度进行了阐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正在热映的《建国大业》成为最受瞩目的国庆献礼影片。其中饰演蒋介石的演员张国立说,自己要竭力塑造出一个“落寞英雄”蒋介石。导演黄建新表示,对蒋介石等国民党的描述更客观了。“我们从两个不同的历史集团,从人的角度去分析。”

  其实,不光是《建国大业》,包括《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在内,蒋氏家族与国民党的一些人物形象经历了从单一脸谱到复杂多变,从丑化到如实还原的过程,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是新中国在文艺领域的进步。

  杨天石也认为,文艺作品和历史传记中蒋介石形象从丑化、妖魔化、脸谱化和简单刻板化到人格化、立体化的变化,昭示蒋介石研究更加靠近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主义,表明我们在向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方面努力。“但还原蒋介石真实面貌,恐怕还得经过相当的努力,要摆脱脸谱化、概念化,尚需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共同努力。”

  “你把蒋介石说成是草包流氓,那共产党可能就没有那么了不起了,毕竟蒋介石集团是一个强大的敌人。”杨树标说。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