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率领大陆学者团抵达台湾,将于明后两天参加“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现年77岁的郑必坚,是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者,也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整理执笔人。郑必坚等抵台后首个行程是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图为他来到院内两岸合办的“清世宗大展”现场。 中新社发 黄少华 摄
中新社台北十一月十二日电 (记者 李佳佳 黄少华)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十二日上午在台北出席“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时指出,两岸长期以来不同的发展道路出现全新的交集,面临着汇聚到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大道上来的重要契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两岸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郑必坚分别就“两岸关系从何而来”、“对六十年来的两岸关系怎么看”以及“今后的两岸关系向何处去”三个方面进行了回顾与前瞻。
他表示,从世界范围来看,两岸关系的由来与其后复杂深刻的发展,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之而起的东西方冷战密切相关。直到今天,台湾还是没有真正摆脱对旧格局的依附,冷战思维依然像挥之不去的阴影影响着台海形势。
他指出,六十年来,两岸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就大陆来说,这是历经艰辛探索而开创出一条全新发展道路的六十年;而台湾同胞通过辛勤努力,也创造了跻身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骄傲。
但他同时也指出,台湾社会面对历史大变局的整体转型尚未完成。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岛内“台独”与反“台独”这两种思想、力量和道路选择的激烈冲撞,对台湾的社会意识、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较量至今没有完全结束。
郑必坚认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是否定“台独”和期待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台独”的没落与衰败也是必然的。
他表示,自一八九五年以来的一百一十五年间,两岸同胞真正有密切往来的不到二十五年。近百年来两岸间历史造成的恩怨与隔阂,使台湾社会形成某种“悲情意识”或特殊的“台湾意识”,一些台湾同胞对大陆缺乏了解、存在误解,或者怀有复杂感情甚至抱有一些敌意,这些都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加以面对并要以最大的耐心予以化解。
他认为,“台独”路线要坚决反对,但台湾人民爱土爱乡和要求当家作主的台湾意识,绝不等于“台独”意识。两岸关系中历史造成的隔阂,是完全可以也能够在两岸同胞共同开辟两岸关系前进道路的进程中得到消弥的。只要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就能够逐步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融洽彼此的感情,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把握和共同开拓。
郑必坚最后强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发展和现代化,是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性追求,投身并致力于这两大追求的,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和有前途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符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