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辉讲述八千美元故事 听奶妈遗愿落泪(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张克辉讲述八千美元故事 听奶妈遗愿落泪(图)
2009年07月02日 10: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图为奶妈抱着小有义(张克辉)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81岁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今年5月率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参访团访台,并回到彰化县老家祭祖。张克辉也是一位作家,创作了《台湾往事》、《云水谣》、《湄洲岛奇缘》等作品。本文记述的是作者今年5月返台的故事,字里行间体现浓厚的乡土情谊,反映了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

  今年5月22日,我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的身份率该会参访团共15人赴台。上午从北京首都机场搭乘客机直飞台湾,中午时分就到达台北桃园机场。

  “欢迎张厝子弟张有义回乡”

  我们一行刚下飞机就被记者包围。我主动自我介绍说,1928年出生于彰化,1948年就读厦门大学,后留在了大陆。1993年头一次回台为父奔丧。16年后的今天第二次回台。谈起我们参访团,主旨是来台湾进行文化交流,以此体会妈祖文化在台湾的弘扬、传播。话还没讲完,有记者用闽南话问:“张会长,会讲台湾话吗?”

  “你所说的台湾话就是闽南话,福建南部的话。我在台湾长大,我说的闽南话可能比你地道。”我的话引起一片笑声。

  又有记者问:“你们这次要不要到南部去,怕不怕挨打?”

  “参访团一定会去台南、高雄等地。我是台湾人,回故乡没有什么可怕。台湾人很重视礼仪,十分友好,再说,我们是来弘扬妈祖文化的,妈祖会保佑我们。”

  “好了,谢谢大家!”台湾妈祖联谊会郑铭坤董事长说。记者还是跟着我们进了入境大厅。

  大厅挤满了人。我们一再叮嘱接待单位、亲戚朋友低调安排,并迟两天才通知行程,怎么还有这么多人来迎接?对此谁也答不出来。进入大厅首先看到的是持妈祖联谊会,大甲镇澜宫的欢迎大横幅。一些妈祖信众高喊:“妈祖是举世闻名的海上和平女神”。“我们去过莆田湄洲岛参拜祖庙三次了,今年还要去。”看到众人如此热烈,我更相信: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应有妈祖庙;凡是有妈祖庙的地方,就有妈祖文化的广泛影响。

  接着就是台湾故里张厝的亲人。老人比上一回少了,多数是年轻人。在欢迎的大横幅上写着:“欢迎张厝子弟张有义(我原名)回乡”。这一切让我顿感格外亲切,不禁同他们拥抱、握手。当年不赞成我留在大陆的人,特别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这几十年你走对了。”我很欣慰,家乡人没有忘记我,或许更加认同我了。

  还有一批迎接的人是我的母校彰化高级商校的校友团。女生唱着迎宾曲,男生热情地与我握手。一番交谈,在场的校友笑声连连。

  还有许文彬(中华两岸文化经济观光学会董事长)大律师以及一些相识的大陆台商也来了,感谢他们的捧场。看得出来,参访团成员都很高兴,有的眼中还闪着泪花。本来几分钟的路程,走了半个小时。

  交流活动受益良多

  与欢迎的人群依依不舍地告别后,我们乘车到了台中。当晚台湾妈祖联谊会在捂楼镇新天地餐厅举行欢迎晚会。据说,办了60桌,台湾各地以及澳门妈祖宫庙的负责人都来参加,当地官员、民意代表也在宴会上讲话。第二天开始从台湾中部到南部,然后返回北部,访问了15家宫庙,交流活动受益良多。

  一路走来,故乡的人和事令我终生难忘。

  入台的第三天,我请假回彰化市张家祖厝祭祖,并为父母扫墓。我与妻子拜祖后,一些来宾留下共进中餐,当我进餐厅时,突然有个60多岁的妇人高声叫我。

  “大兄、大兄,还认识我吗?”

  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一时想不起来。

  “你忘记了,我是瑞麟(我奶妈之子)的妻子呀!是你三弟通知我,你今天回老家,专程来会你。”

  “对,对,16年前头一次回台时,你和瑞麟陪我到奶妈和义父(奶妈之夫)墓前祭拜。一时记不起来了,你叫什么?”

  “还是叫我小妹吧!你没有什么变,只是头发白一些。”

  “听三弟说瑞麟病了,现在台中乡下一养老院治病。”我把最关心的话说出来。

  “是的,瑞麟患了老年性痴呆,已经3年多了,有时除我之外,其他人都认不出来。大小便失控。”

  “太严重了,要抓紧治疗。”

  “是的……瑞麟血管不好,还要防治血管硬化。”她不愿意把丈夫病情谈得太多让我不安。

  找我谈话的人越来越多,我急忙把准备好的一万元红包交给她。她坚决不收,我只好请侄女强塞在小妹手提包里,并请她就座吃饭。

  午餐后,我们所乘游览车将开往旅馆休息时,小妹又突然上了车,把红包退还我,不管怎么说,她还是不肯收。

  “人民币可以到银行去换台币。”我说。

  “我知道,1万人民币可以换5万台币,但我不能收。”小妹很坚决。

  因为全车的人都在等着发车。没有办法,我只好把红包收回来。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