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陈江会”进入预备性协商,预订5月上旬或更早在南京举行,讨论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两岸定期航班、陆资来台及共同打击犯罪等四项议题。另一值得关注的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也将纳入对话,将是两岸间首次正式讨论经合协议,不只关系两岸经贸往来,也关系到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趋势中的浮沉,影响更为深远。台湾《经济日报》今天的社论指出,台当局的政策论述应聚焦于此,ECFA才走得下去。
社论说,为了推动ECFA,台当局近来卯足了劲,透过工商团体、学研机构等密集向台湾社会强调两岸签署ECFA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可是,政策倡导不能骄傲地只从自我出发,变成“我讲我的、你讲你的”,有沟无通。部分财经首长的政策论述陷入自我意识、用语一成不变,不只无法引发社会共鸣,反而惹来更多质疑,也导致目前的社会讨论,将ECFA过度简化为两岸终极统一的经济工具,让此一议题染上过多的政治色彩,政策还没开始就被意识形态定型化,未来要说服社会接受,势将事倍功半。
可是,ECFA是重要的、必要的,而且是有时间压力的,不容台当局再以这种形式上的沟通蹉跎,而须正视社会不解ECFA的事实,讲清楚、说明白。第一个要讲清楚的,即ECFA不只是为两岸而生,而是台湾贸易自由化的一环,甚至是必要的起步。说得现实一点,当初台当局期待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融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不被边缘化的希望,已因多边贸易体系的失能而落空,目前全球流行的是双边或复边自由贸易协议(FTA)。台湾虽也积极洽签,但成功的是有“邦交”、经济规模却不大的国家;无“邦交”的中大型经济体则因惮于大陆态度而对与我签署FTA冷遇;加以台湾经济规模不到4000亿美元,出口重于进口,亦无与台湾签署的急迫性。在此情况下,台湾不能也无法回避与大陆经贸关系定位的问题,ECFA正是当局化解台湾此一困境的重要尝试。
第二个要讲清楚的,是ECFA仅属于架构性协议,即先订定架构及目标,而非一步到位、立即全面开放市场;这也是目前各国和地区洽签FTA的主要模式。从架构协议到自贸区的这个过程是分阶段且依彼此需要而展开的,甚至是可中止的,国际间也不乏这类内含煞车机制的FTA谈判案例。
第三个要讲清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时间压力。ECFA是马英九提出的政策,不管名称怎么改,主要目的是在解决早就该面对的两岸经贸往来正常化问题;但迫切性是因东盟加三的自贸区将在明年成形。由于此区域内的成员经济规模已与美国相当,彼此关税减免,势将降低区外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而受影响的不只是台湾当期贸易表现,更在于由此引发的二次产业外移风暴,而以现今生产要素流动之速,台当局若不处理,这将很快发生。因此,洽签ECFA不是马当局急,而是过去8年没做的事必须在短期内因应的结果。
社论最后说,因此,台当局必须掌握三次“陈江会”的对话时机,至少先为ECFA的架构及目标寻求双方的交集,并由此探讨大陆对台湾循由ECFA扩展国际空间的底线,这也是反对ECFA者检视台当局作为的好机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