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形势下,对陆客鸡蛋里挑骨头,对提振岛内观光产业、带动就业,绝非有益之举
日前,“安利心印宝岛万人行”第一批1600人结束了台湾之行,第二批也已“登台”。因为规模浩大,这个陆客团被台湾媒体全程跟踪报道。不料,大采购的陆客,被某些岛内民意代表批评太“嚣张”。
坦白说,根据当地电视台的画面,这个团里的个别客人要么抖动手中现金,要么扬言“钱不是问题”、“购物没有上限”,这些言行的确让人观感不佳。但是,任何言行都是有其特定情境的,以只言片语作依据,不会得出客观的结论。以抖动钞票为例,这种非常举动在大陆公共场合也十分少见,出境游时更是旅行社千叮万嘱的大忌。其它诸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没有上限”,则一定是有相应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回答。
当然,即便是确有陆客“嚣张”,当天超过3000位陆客在台观光,怎么还找不出几个张扬的人?但是如何去看待这些镜头,却和观者的态度有很大干系。
自去年7月大陆游客初次赴台后,岛内对于陆客的评价,多而杂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人数少,怨陆客不来;购物不足,嫌陆客太穷;购物多,又嫌陆客“嚣张”;甚至陆客住在邮轮,还有人抱怨没让台湾赚到住宿钱。当然,很多到过台湾的陆客,都很感念民众的善良和热情。但是,这样负面的声音听多了,没来过的人会有多少人想到台湾来?就像台南某官员讲出陆客走后要消毒的怪论,台南再好的古迹,也让陆客吊不起胃口。
陆客赴台旅游本来是双赢的好事,大陆人可以一览宝岛风光,台湾可以提振经济。陆客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岛内各界已算过多次。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之下,再对陆客鸡蛋里挑骨头,对提振岛内观光产业、带动就业,绝非有益之举。
与其它经贸往来相比,旅游业不仅是金钱、货物的交换,还有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发展旅游交流交往,对增加海峡两岸人民的了解和理解,别具重要意义。因此,去年陆客首发团成行时,台湾媒体曾发表社论指出,陆客赴台游不仅是观光,还是在两岸人民之间搭起一座“心灵平台”,他们期待台湾各界将陆客来台视为文化议题、社会议题,珍惜“人心”在其中的角色。
“人心”是相互的。我们期待大陆游客注意言行举止,能够展现一个良好的大陆民众形象。台湾民众难道不期待陆客游过宝岛,能够留下一段美丽的“台湾记忆”吗?当“安利万人行”第二批陆客赴台前被告知要顾及台湾民众的观感,少用现金多用卡,少买名牌多买土特产时,不知台湾民众做何感想。(木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