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右)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钓鱼台五号楼签署并交换“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文本。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6月13日上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右)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钓鱼台五号楼签署并交换“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文本。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有望从单向不对称性向双向对称性格局发展
7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即将正式实施。对此,台北国旅事业集团常务董事翁万宝充满期待,“希望能以高质服务吸引越来越多大陆同胞,这对提振台湾经济意义重大。”
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专任副教授郑又平博士不仅看到了大陆观光客将到台湾消费,也看到了大陆产业很可能到台湾投资;他认为,虽然一小部分台资企业将迁移出大陆,但大陆作为全世界最大且成长最快的市场,是台商进行全球化布局中无法忽视的重要一环。
“在两岸关系趋向正常化的背景下,过去所不能流通的资金、技术、资讯都将在两岸间快速流通,其中互动、激荡所产生的更大动能将呈倍数效应。”郑又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针对两岸经贸的“设限”将逐步解禁
两岸周末包机将从7月4日起正式实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将自7月18日起正式实施,7月4日启动首发团。
据北京、福建等地旅行社传出的消息,市民咨询和预订赴台游的情况相当火爆。6月16日,受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的邀请,大陆旅游业界39人抵达台湾开始为期10天的环岛行程。
“事实上,两会开始复谈,两岸开始直航,不仅将为台湾带来大陆游客,而且将带来大陆投资者。”郑又平博士认为,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大陆的产业、资金,甚至高级人才都将进入台湾市场,“比如,台湾的商用办公室市场和豪宅市场,一定会有大陆资金进来;全聚德、国美电器、海尔电视、娃哈哈等大陆连锁产业都可能进入台湾市场,把这当作其策略布局中具有指标意义的一环。而它们的加入也将为台湾的经济体系注入活水。”
台湾“中国青年创业协会总会”秘书长林淳浩也认为,将来除了台湾人到大陆投资,大陆同胞也可以到台湾投资房地产、金融业,甚至科技产业。“以台湾金融业来说,规模大的不多,大陆如果能够加入台湾的营运团队,对提升其规模会有很大帮助。”
针对两岸经济体本身在规模上的不对称性,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永红认为,在两岸交流方式正常化的基础上,台湾将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开放陆资入台投资、开放两岸金融往来,并将进一步提高对大陆商品的市场准入与开放水平;随着岛内市场的逐步开放,两岸经贸交流有望从单向不对称性向双向对称性格局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一些针对两岸经贸的“设限”正在逐步解禁中。据台湾媒体报道,从6月19日起,持有两岸入出境有效证件的台湾民众,均可以从金门或马祖进出大陆。
对台商相当关注的放开对大陆投资40%的投资上限问题,有关专家认为,通过应该没什么问题。台湾大学政治系暨国发所教授葛永光说,“两岸恢复商谈之后,两岸的经贸关系会慢慢正常化。当局不要设置人为限制。以前我们当局设立这样那样的限制,台商还是跑到大陆投资,只不过很多人不得不通过香港、美国转投资而已。将来越来越多台湾人到大陆投资,大陆人也到台湾投资,这对进一步深化两岸经贸很有帮助。”
两岸经贸合作进一步优化
6月9日至15日,全国政协委员福建视察团一行27人对台资企业在福建发展情况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活动,“希望总结归纳台资企业在福建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就其面临的阶段性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告诉本刊记者,在当前面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出现阶段性困难的情况下,福建台资企业没有出现较大规模撤资、转移、关厂、破产等情况,大多数台商不愿意离开福建转战中西部或东南亚,甚至还有出口型台资中小企业提出增资扩产愿望。
与此同时,厉无畏认为,当前台资企业碰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土地、资金等资本要素问题;法律问题;服务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地方政府可以解决,有些政策需要中央政府进行调整。
“确实有压力。”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何希灏告诉本刊记者,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减少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下,目前部分台资企业尤其是从事出口加工贸易型的中小台资企业面临困境。
“每次回台湾去开会,台湾各个县市都积极向我们做招商工作;有些台商也考虑转移到东南亚等地。”何希灏认为,台商回流台湾可能性不大,因为台湾的成本毕竟比大陆高,回台湾能存活的台资企业在大陆都能存活;东南亚可能会吸收部分台商,越南等经常闹工潮、经济不景气的国家不适合台商投资,但老挝、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有一定吸引力。
郑又平表示,迁往东南亚、拉丁美洲的只能是一小部分台商,不会是主流。“我的朋友打比方说,台湾经济像浅碟子,大陆经济像太平洋,大陆是如此庞大的经济体系,在两岸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下,台商投资应该摆在全球化布局中思考。一小部分台商可能因为劳动密集产业的需求,追求低廉劳动力成本而到越南、缅甸、印尼等地,但当地的政治清廉度、行政效能、劳动力素质、气候人文背景等,都不见得是已经习惯在大陆营运的台商能够适应的。”
在郑又平看来,大陆市场是全世界最大而且成长最快的市场,大陆的生产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而且其人力资源也在不断提升当中,除非产业特质决定需要廉价劳动力体系,否则台商不会轻易脱离供应生产链。
郑又平指出,大型台资企业可能就少部分生产基地作一些调整,但不会轻易离开大陆,高科技企业也不会轻易移动。比如鸿海、宏基等几个主要的半导体工厂,它们会往苏州、渤海湾、华北等地区投资,因为大陆当地需求已经足够提供巨幅成长空间。
林淳浩介绍道,青创会800多名会员中在大陆投资就有480家,未来这一数字还会增加。青创会员投资以科技业为多,目前台湾70%产值都是从服务业出来,未来投资大陆的第三产业的比例会慢慢加大。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梳理了台商投资将呈现的特征:投资领域将转向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商贸、金融、交通运输、信息咨询以及其他工商服务等领域将成为台商投资的重要行业;投资厂商将以联合投资居主导地位,形成大企业主导投资的新格局;投资模式上,台资企业本地化趋势正在加强;从投资区域看,台商北扩和内移趋势更加明显,进一步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辐射,形成“遍地开花”的全方位发展格局。
产业合作可能出现策略联盟
“随着两岸经贸的正常化,两岸将根据各自优势把过去未能交流或者没有充分交流的产业重新连接,让市场机制发挥功能,为两岸创造更多经济效益。”郑又平强调,未来两岸之间产业合作可能出现策略联盟或者并购情况。
他举例说,比如笔记本电脑策略联盟,两岸可以各做一部分零件,在深圳或者香港组装,在台湾和大陆同打一个广告,共享售后服务,共同针对美国和日本打开销售市场,等等。
郑又平认为,两岸交流还将带来新的行业议题,譬如农业方面,台湾有非常多的世界第一,如果台湾开放禁止精致农业和大陆交流的限制,台湾农业能够和大陆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或者投资合作,那就意味着大陆的9亿农民所处的土地和资源会得到像台湾那样高效能的利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一夫博士说,让台湾放宽精致农业领域需要两岸协商和探讨。台湾所作的限制只能迫使他们寻找不正规的渠道,进入大陆也是零星分散状态,也没有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两岸经济整合是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自然分工。”郑又平说,台湾很多管理制度和方法吸纳了欧美、日本等国外来元素后重新塑造成适合中国人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具有相当优势。比如把日本人的卡拉OK改造成KTV,风行全世界。台湾最擅长的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等,在海峡两岸直航以及两岸关系改善之后,其产业经验和人才,要么交流,要么复制到大陆。与此同时,大陆在重工业方面的基础和发展、在高端科技方面的研发人才是台湾无法望其项背的。台积电、宏基等台湾企业每年所缺工程师数量非常大,迫切希望大陆高端人才迅速进入他们的生产和研发体系。
“两岸各种优势资源互动、激荡之后产生的更大动能不是一加一,而将是倍数效应,这是未来两岸经贸交流应该看到的非常积极的、正面的现象。”郑又平认为,官方要做到的是确保合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把经贸交流所涉及的金融换算机制、税赋规定、法律保障等种种游戏规则制定清楚,并且在出现任何经贸或者商业争端时候能够有公平的裁判机制。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焦佑钧建议,继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商业伦理观念,建立两岸经贸调处管道及签署台商权益保护协议,积极解决两岸经贸纠纷,尽早建立两岸相互承认的产品及工厂验证制度,共同举办政策、法令相关的教育训练,加速两岸人员与货物直接通航,两岸合作开放新兴市场与资源,积极推动共同制订新标准与新规格,共同发展新能源、半导体照明、新材料、汽车电子等绿色产业。
葛永光认为,两岸在资源、人才、资金、通路等各方面存在互补关系,可以在品牌上多多合作,改变帮人家代工的局面。
他说,大陆现在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市场,而大陆的经济发展,台湾的资金、技术、人才也提供了非常大的贡献,在过去20年当中,台商在大陆投资、设厂已达7万多家,大部分台商获利,两岸经贸的发展对两岸的经济已经产生了明显效益。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世纪。如果两岸经贸能够逐渐走向共同市场,再加上港澳经贸的实力,整个大中华区应该可以跟西欧、北美这两个经济圈并驾齐驱,而这需要两岸及港澳所有中国人共同来努力。(记者许雪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