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3.chinanews.com.cn/08p/PhotoN/080613/080613166ta_3.jpg)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6月13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会见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行。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6月13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会见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行。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中新网6月1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6日发表文章说,尽管促请两岸高层直接接触的呼声和愿望随之高涨,但两会毕竟是目前既能模糊相互定位等政治歧见,又能延续历史成果,进而开启美好未来的最好机制。两会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是无可替代的。
文章摘录如下:
6月12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举行正式会谈。自1998年10月汪辜会谈后,两岸官方授权机构的正式接触业已中断近10年之久。因而此番两会复谈,不仅成为两岸四地乃至海外华人的关注焦点,亦为世界舆论所广泛瞩目。
过去十年间,是大陆经济势力迅速崛起、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黄金十年”。全力推进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继续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使得这个基础薄弱、包袱缠身的大国实现了社会稳定中的快速崛起,不仅国内民众普遍获益,整个东亚乃至全球经济都受惠良多。
10年前,台湾仍以“亚洲四小龙”之一自傲,经济建设上的“台湾奇迹”成为其对抗大陆的旗帜和资本。颇具戏剧意义的是,10年后的今天,当岛内各派以台湾“民主转型”的所谓政治奇迹沾沾自喜、引以为傲时,朝野纠斗、族群撕裂、政权空转、权力腐败等民主政治的副产品疯狂滋长,民众政治上翻身作主的惊喜转瞬间化为无尽的怨怼和愤怒。
更为重要的是,台湾当年赖以自豪、足以向大陆炫耀的经济奇迹,优势丧尽,江河日下,经济增长停滞,内外债台高筑,民生福利锐减,让曾经沉浸在民主大梦、独立迷药中的台湾民众幡然醒悟:没有两岸的和平发展,台湾就不可能走出困境,更不可能有美好未来。
站在如此历史坐标上看两岸关系的反复历程,我们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海协会、海基会两会谈判中断十年,从现象上看,乃是岛内独派肆意蛮干、麻烦不断,大陆强压怒火、忍无可忍所致。但探究深层原因,乃在于岛内被压抑多年的民众主体意识和地区认同,在政治转型期被撩拨、激发、释放和恶意利用,而崛起的大陆在摆脱旧思维束缚,理解、容忍、包容进而牵制、引导岛内上述民意变化过程中,终究不是一蹴而就,甚至也会有波折反复。
回想当年两会成立的初衷,就是谋求建立一个居于官方和民间之间,或曰民间其表、官方其里的两岸和谈机制。其功能不外如下两点:一是官方意见的传输器;二是民间交流的加速器。
由于当时两会领导人都具有资历深厚、阅历丰富、德高望重的特点,两会的功能其实已经不止上述两点,还具有另外两种重要功能:一是官方两岸政策的高级咨询、顾问机制;二是两岸官方对立、对抗的缓冲、平衡机制。
尽管15年前汪辜新加坡第一次会谈成果显著,使得两会的前三项功能得以初步发挥,但由于1999年后两岸政治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台湾官方刻意让“委”(即陆委会)、“会”(即海基会)两立并拉开距离,甚至让海基会边缘化;而大陆对台政策部门则在决策、执行、咨询方面三位一体,甚至角色混一,最终使得两会作为民间交流加速器特别是两岸关系缓冲、平衡机制的功能落空。这应该是过去10年里两岸关系的最大教训之一。
正如许多观察者所注意到的那样,如今复谈的两会不仅在总体氛围上与当年迥异,其构成更同当年汪辜主事时期有很大区别,如现今两会领导人资历、威望与当年稍逊,却是政策、技术特别是操作执行方面的行家里手。
这种变化既是时代变迁的自然产物,也是因应形势变化所必需:尽管两岸仍在理念、意识形态、相互定位及具体政策层面多有不同,甚至存在深层矛盾和对立,但毕竟谋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双方的最大默契和共识,不管是出于机会主义驱使还是长期战略考量。在此宏观背景下,两会在政策、技术的务实创新以及操作、执行的灵活把握上,的确要求更高、更迫切。
此次两会复谈在包机直航、陆客赴台等议题上顺利取得成果,但在乐观的同时,仍需冷静直面可能遇到的难题:比如如何确保两会同各自委(陆委会)、办(国台办)之间既分工合作又保持适当距离,从而充分发挥两会在官方、政党和民众之间的缓冲、平衡功能,以及如何使两会商谈机制化、具体化,进而推进官方直接正面接触、对谈等。
尽管促请两岸高层直接接触的呼声和愿望随之高涨,但两会毕竟是目前既能模糊相互定位等政治歧见,又能延续历史成果,进而开启美好未来的最好机制。因此,虽然面临上述难题,也面临人们这种高涨的“取代”、“跨越”愿望,但两会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是无可替代的。(张智新)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