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海南省博鳌会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会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4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海南省博鳌会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会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中新社巴黎四月十四日电 十四日出版的法国《欧洲时报》发表社论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台湾候任副领导人萧万长十二日在海南博鳌的会晤,是两岸最高领导层自一九四九年来的首度握手,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良性磨合的“融冰时代”。
社论认为,胡萧博鳌之晤,向外界传达了四项重大信息:
一、北京向台北表达了“足够的尊重”。此次会晤虽属非官方、非政治的,但不仅止于象征意义。胡锦涛首先听取了萧万长关于两岸直航、陆客入岛、经贸正常化和恢复两岸协商机制的建议,倡言“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并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念不会动摇”作出全面回应。胡锦涛请萧万长代为转达对马英九的问候,表达了对马英九即将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职务的尊重。
二、着手建立“互信”。陈水扁当政八年操纵“台独”,两岸关系严重对峙,两岸当局失缺互信。此次胡萧会互释善意,推动国共两党互信的延伸,着手建构两岸的互信基础。事实表明:有尊重、有善意、有互信,两岸领导人是可以坐下来商谈的。
三、先易后难。陈水扁把挑衅大陆、破坏两岸关系当作巩固执政的手段,至今积累了大量难题。“胡萧会”首先在寻求经贸关系发展方面双方达成了相当的共识,亦即两岸关系改善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先简后繁,可望循序渐进发展。
四、确立两岸关系迈向和平发展的大方向。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两岸同胞、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利益。
社论说,胡萧博鳌之晤表明:在“马英九时代”,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过分乐观或过分悲观的判断,都有可能是错误的,毕竟两岸分治时近六十年,两岸意识形态不同、政体认知不同。但胡萧会凸显的事实也表明:两岸关系的发展并非建之于意识形态,其最大的共识是两岸同胞同属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共同体。见诸于此基础,两岸经过良性互动的长期磨合,两岸同胞完全可以掌握两岸发展的前途。(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