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刊出文章认为,台湾问题的主体是“人民内部矛盾”;要使台湾人民发展“同胞情结”、强化“中国意识”才能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样的话,“台独”就没戏了,“公投”不“公投”都一样。
文章说,台湾问题受美国干扰,少数政客为了自身利益故意把海峡两岸“敌”化,这些都是事实。可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干扰台湾是因为台湾当政者半个多世纪的“邀请”。台湾政客至今能依靠美国而不被台湾人民唾弃是因为台湾人民多半被蒙在鼓里,认为“共产主义是台湾最危险的敌人”。如果台湾大多数人觉悟了,对政客说:“两岸都是同胞,你们休想挑拨离间!”那台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换句话说,台湾问题的主体是“人民内部矛盾”,更具体地说是台湾人民绝大多数还没有感到大陆把他们是当作同胞对待,矛盾在于台湾同胞处在被蒙蔽与觉醒之间。
为什么台湾绝大多数人至今还缺乏中国“同胞感”而不能觉醒呢?一方面因为半个多世纪的反共宣传;另一方面,如果大陆明确提出:台湾问题百分之九十九是“人民内部矛盾”,只有百分之一是“敌我矛盾”,那今天“台独”在民间的欺骗性不会强大。
文章说,与两岸“利益关系”连接得最紧的是所谓的“台湾意识”问题。有人认为这“台湾意识”是“台独”的萌芽,它会进一步发展成“台湾主体意识”,再进一步发展成“台湾主权独立意识”,是与两岸“和平发展”背道而驰的。
所谓“台湾意识”就是台湾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同,应该从地理、历史的背景来分析它。地理上,台湾是个海岛,普通台湾人作为世世代代的“岛民”就免不了具有:一、坐井观天;二、隔岸观火;和三、世外桃源这三大因素的“岛民意识”。
历史上,台湾是19世纪末从大陆分割出去的,抗战胜利回归中国后又有一段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特别是“228事件”造成社会伤害),岛内政治“民主”化以后台湾民众想冲破“岛民意识”而在全球化中有英雄用武之地却又碰到“独”、“统”之争。台湾民众“中国意识”淡薄和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地方“主体”意识在每一个大国都有。中国传统向心力强,爱国主义压倒“地方主义”是其它国家不如的。地方主义是可以由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而克服的。
如果半个多世纪来台湾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台湾主体意识”是不会产生的,产生了也能克服。换句话说,“台湾主体意识”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环境的必然产物。客观存在环境不改变,它是不会消失的;它的存在并不危险,也不一定会导致分裂与独立。
难道这些年来中国没有给台湾同胞种种优惠吗?这不成问题。但利益有“互相纠缠”的复杂现象。文章认为,应该在大陆、在台湾、在海外发动“爱大陆、爱台湾、爱和平”的三“爱”运动,多出些“三爱”歌曲、电影、文学作品,同时在外交措施和国际关系上用三“爱”精神进行调整,一定会使“台湾情结”改观。(谭中/作者是从印度退休的教授,现旅居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