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8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刊发社论说,一场“沙尘暴”,十足“恐吓”了台湾老百姓,也把台湾“环保署”沙尘暴预测的问题全都吹了出来。台湾的空气污染问题,保守估计,七、八成是来自本土污染,但“环保署”却特别关爱沙尘暴。过分夸大沙尘暴影响,也可能模糊台湾空气污染问题症结,并不利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原文摘录如下:
十六日那天,台湾北部地区天空雾茫茫一片,很多人以为是沙尘暴,“环保署”也对外发布警告大陆沙尘暴来袭,“环保署”还提醒有心血管疾病、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民众,或是老人、小孩等扺抗力较弱者,应尽量避免外出或从事剧烈户外活动。不过稍后“中央气象局”却说,这是水气的现象,让西半部地区起雾,不是沙尘暴啦!“环保署”十七日则改口,因高压移速缓慢,沙尘天气,影响台湾时间较晚了十二小时,从十七日凌晨到上午就减弱了。
一整天下来,电子媒体画面尽是放眼望去灰蒙蒙的一片天空,站在高处看台北,台北盆地的景观全都变了样,台北地标一○一大楼呈现朦胧美,新光三越大楼,同样像是藏身在雾里,画面上传出的旁白说道“受到沙尘暴的侵袭,台北盆地的空气品质比平常差了两倍,能见度比平常降低四成…。”
这一场“沙尘暴”,十足“恐吓”了台湾老百姓,也把沙尘暴预测的问题全都吹了出来。
首先,要指出的是:“环保署”的预报系统显然失准,并未完全掌握沙尘暴的路径与时间,才会出现“沙尘并未如预期往台湾方向而来,对台湾的影响并不显著”事后说法,让几乎所有电子媒体都报导一则不精确的新闻,错把雾茫茫一片当做尘土飞扬的沙尘暴。民众一有呼吸道问题,就联想到是否受到沙尘暴的影响?
当然搞错问题的元凶不是媒体,而是“环保署”。“环保署”上周六发布的新闻稿就强调:“预测这一波内蒙沙尘将影响我们空气品质,预估每小时浓度在每立方公尺一百五十到两百五十微克之间”。不过昨日监测结果显示,各地空气品质都未达到不良等级,只有北部林口、板桥等少数测站的悬浮微粒稍高,达到一百到一百二十微克。“环保署”昨天上午又改口预测,傍晚的值可能会较高,不过并没有。即使沙尘暴来临时,悬浮微粒最高浓度也只接近每立方公尺二百微克,当时空气也未达到发布警报阶段。
“环保署”这样的不准确预报,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我们要强调的是,沙尘暴是否影响台湾。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应该有准确的预报系统,不能随便预报了事,狼来了,随便喊,喊多了以后,民众可能因此失去警觉性,等到真正狼来了,问题就会很大。其次,沙尘暴真的有这么严重吗?科学数据是会说话的,也骗不了人的。
现行台湾“空气污染防制法”规定,因气象变异或其他原因,致空气品质有严重恶化之虞时,各级主管机关及公私场所应即采取紧急防制措施;必要时,各级主管机关得发布空气品质恶化警告,并禁止或限制交通工具之使用、公私场所空气污染物之排放及机关、学校之活动。岛内评断空气品质状况,系采用美国环保署所制定衡量空气品质良劣的空气污染指标(PSI),这项指标分为良好(Good)、普通(Moderate)、不良(Unhealthful)、非常不良(Very Unhealthful)及有害(Hazardous)等五级,以悬浮微粒为例,过去二十四小时平均浓度值超过三百五十微克/立方公尺才属于非常不良等级,才需要发布警报。
在过去,台湾空气品质大体上属于普通层级,PSI值鲜少超过二百以上,以昨天浓度也未达到发布警报程度,“环保署”的过去做法都只将监测资料上网而已,根本未做任何的新闻发布,但自从沙尘暴后,即使空气品质仍是属于正常的,但只要一有沙尘暴,“环保署”就会发布新闻警告,四月才过了一半而已,“环保署”就已经四度发布沙尘暴新闻稿,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太关爱沙尘暴。
台湾的空气污染问题,保守估计,七、八成是来自本土污染,二、三成则是来自如沙尘暴等境外转移,而越境转移的问题是全球性的环保课题,不是我们想要做防范就能达到。但“环保署”却特别关爱沙尘暴,对于高达七、八成的本土污染,却没像对沙尘暴一样特别加以关注。换言之,过分夸大沙尘暴影响,也可能模糊台湾空气污染问题症结,并不利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台湾当前空气污染最大的问题还是岛内超过二千万辆的机动车辆所排放废气、数千家工厂废气排放以及街道尘土飞扬等问题。
还给台湾一片清新的空气,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而“环保署”成立已经超过二十年,并从一九九六年政府开征空气污染防制费,每年至少有五、六十亿元专款用在空气污染改善,在有人有钱下,如果连一个预报沙尘暴都做不好,民众又怎么敢寄予厚望?(摘自台湾《中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