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一场针对“去中国化”的攻防战,正在海峡两岸展开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2007年的第一个月,台湾当局在文教领域接连抛出一系列“去中国化”动作;而与此同时,大陆方面也在进一步推动台湾史的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
台历史教科书再次“独化”
从寒假结束后的下个学期开始,台湾新版高中历史课本又变样了。其中所谓“中国史”中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已经全部改为“中国”。这是台教育主管部门继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生生割离出来后,又一次更具体的极端之举。
而前不久,台行政机构还通过所谓“决议”,称要修改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组织条例”,将故宫藏品说明中原有的“宝物来自‘北平故宫’与‘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删除。
台当局的这些小动作,即刻引起两岸主流舆论的猛烈抨击,大陆方面也随即予以严正批驳。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在1月31日的记者会上,就直接剖析了台湾当局这些动作的政治用意,即想把台湾的教育变成“台独”思想教育,要在故宫文物上“去中国化”。
事实上,陈水扁和民进党在2000年上台之后,就持续推动“去中国化”:除了利用中小学教材、方言推广政策和企业、机构“正名运动”等大做文章外,还大力支持“台独”色彩浓厚的学术机构和学者,“编创”出脱离中国的所谓“台湾历史”、“台湾本土文学”,企图在“学术自由”的装裱之下提高“去中国化”的声势,争夺“台独史观”在由岛内、两岸乃至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从而在还不敢贸然推动“实质台独”的情况下,完成偷鸡摸狗式的“渐进台独”。
书店里的“对峙”
本报记者多次赴台采访期间,在许多书店里都能看到不少这样的书籍:或者直白地表白着“台独”诉求,多是一些“知名”的学者或政治人物所著;或者打着“台湾乡土”、“台湾古迹”的招牌,以画册、绘本、口述历史读本等普及化的出版形式;还有一些则装饰得更精致,学术性似乎更强,涉及文学、方言学、史学等领域……这些所谓“台湾学”书籍,往往堆在书架的一个旮旯里,销路并不好。
有趣的是,紧挨着这些“台湾学”读本的,是岛内学者和一些大陆学者所撰写的有关台湾历史的著作,数量要多得多。书店业者多将二者“对峙”地摆放在一起,俨然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一边是偷偷摸摸、声势虚张,一边是大义凛然、义正辞严。
纵观整个书店乃至整个台湾书籍市场中,中国因素显然更有声势,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文学史到中医药、中国书画、中国戏曲、中国音乐,从李白、苏轼到胡适、张爱玲,从陈映真、余华到易中天说三国。
大陆出手反制
针对台当局的频繁挑衅,大陆方面也展开了一系列反制“去中国化”的动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力推动台湾史的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
今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了“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汇报座谈会”。他指出,实施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是开展台湾问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贾庆林在座谈会上的讲话,被台湾媒体理解为是“对加强台湾史料研究的政策性定位”。
“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是由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组织,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厦门大学等机构共同实施,由《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民间遗存台湾文献选编》和《海外遗存台湾文献选编》等四个项目构成,涵盖明清两代、民国时期约400年间的台湾文献史料。其中部分档案藏品是首次解密或解密后首次使用,学术、史料价值极高。整个工程总计550册、30余万页,已于2005年12月全面启动,预计将在2008年完成出版。(陈键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