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61年来首次合祭“太平轮”近千名罹难者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两岸61年来首次合祭“太平轮”近千名罹难者 (2)
2010年05月27日 10: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命运的轨迹

  太平轮失事之后,中联轮船公司遭遇天价索赔,承保的华泰保险公司迅速宣告破产,中联公司只得将两艘轮船作为抵押,赔偿最后也就不了了之。近千人的死难只是为动荡的社会更增添了一些不安而已,并未影响国家和社会行进的轨迹。在此后漫长的两岸关系封冻中,太平轮成为双方共同的禁忌,虽然它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轨迹。

  母亲遇难那一年,黄似阑才七岁。1947年,母亲为躲避战乱,将黄似阑送到台湾的阿姨家读小学。但1949年的那顿团圆饭,黄似阑还是没能等到母亲。

  1950年,亲戚们为了争取母亲在上海留下的遗产,将黄似阑从台湾接到广州的外公外婆家。在学校里,因为父亲和哥哥都在台湾的缘故,黄似阑从小就被同学骂为国民党特务。因为家里贫穷,有时会没有鞋穿,竟有老师批评:黄似阑为什么你穿新鞋的时候趾高气昂,没鞋穿的时候会脸红,不好意思,你这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作怪。

  护理学校毕业以后,黄似阑被分配到佛山医院工作。选择学医,也与母亲有关。“我常常想死是什么滋味?停止呼吸的刹那,她在想什么?”虽然也会被贴大字报“叛国投敌”,但因为她勤奋、且能吃苦,医院里并没有将她揪出来加以批斗。这让黄似阑心存感念。文革结束后,黄似阑携丈夫离开大陆,定居澳门,现为澳门文化协会会长。2009年,她代表澳门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的花车游行。

  当黄似阑到了澳门的时候,太平轮事件的幸存者叶伦明只身来到了香港。他当年获救后,无法再回到台湾,从此与妻子失去联络。之后他回到上海鸭绿江路上的老房子,开始经营一些五金生意。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叶伦明的生意不做了。1980年,叶伦明离开大陆到香港生活,中间也回过两次台湾打听妻子的下落,但令他伤心的是,妻子在他失踪后的第二年即改嫁。他从此不再赴台,也不想结婚,一个人住在香港的柴湾的国宅,狭小的空间里,摆着一台缝纫机,他自己缝制枕头、被单或车垫等拿到街上去卖。固执的老人每天早起跑步,是香港最年长的马拉松选手,远征过美国、日本、南非,1993年参加过连续29小时马拉松赛。从1995年开始,耐克公司长期赞助他的球衣球鞋,后又有卡帕公司赞助。记者见到他时,他外面穿着卡帕的运动夹克,里面穿一件明黄色耐克运动衫,上面写着:耐克香港10公里马拉松赛。“长跑,现在已经变成他的精神支柱了。”叶伦明的侄儿叶阁福说。

  两岸合祭

  1951年,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题太平轮遇难旅客纪念碑,树立在基隆港东十六号码头,据说每年都有人前来拜祭。

  2009年,张典婉的《太平轮一九四九》写作完成。“2010年1月27日,太平轮沉没之日我们成立了太平轮协会。都是由遇难家属和幸存者、以及对这些历史有兴趣的人组成。”之后,太平轮协会决定在2010年为61年前在太平轮事件中的遇难者举行一次两岸合祭。“海祭是家属们提出的,好几年前就提了,像张昭雄、黄似阑女士都有这样的心愿,但他们年事已高,不可能自己来处理这些事务,我们就来协调。”

  2010年4月中旬,张典婉从台湾飞到大陆,拜访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并呈递了海祭的策划书,形式很简单,以音乐、鲜花和默念祭文为主。在承诺不烧纸,不念经的情况下,海祭策划得以顺利通过。之后,张典婉开始在嵊泗操持租渔船、买鲜花、订酒店的事情。“因为不是本地人,对于船行天气及路线都很陌生,也处处是挑战。但看到老人们的期待与激动,觉得天使都来了。也让大家了却一心愿,也像两岸三地大团圆。”合祭过程中,诸如租渔船、订鲜花之类的经费都由张典婉《太平轮一九四九》所得的版税来承担。

  因为天气原因,原定于5月23日举行的海祭延迟到5月25日清晨举行。船行至离白节山一公里处,老人们互相搀扶着为亲人默哀。随后,每户人家轮流到船头甲板默念祭文。幸存者王兆阑跪在地上,对逝去的母亲和弟妹们诉说多年以来的内心歉疚,老伴在一旁细心搀扶且陪伴;黄似阑特地为海祭提前三个月折了一千只纸鹤给母亲,并带来了母亲最爱吃的花生和巧克力,四页纸的祭文,哭着说完;台湾著名棒球评论家张昭雄将父亲的照片贴在脸上痛哭,并拿来母亲的临走时的照片,让父亲看看母亲的样子,祭文念完后,连花、祭文、照片一起投向大海。六十年积郁的悲伤,终于能痛快地喷涌而出。

  在《太平轮一九四九》一书的序言中,张典婉写道:对一个书写者而言,受访者的记忆,超越了一切省籍、族群……每个人的生命及家族故事,因着太平轮,见证了历史。 ★

  (魏然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