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军演开始,当过兵的往往喜欢品头论足,顺便遥想当年的“英雄事迹”;没当过兵的,通常就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来“欣赏”了
母亲节那天,家里少了一个人——我弟弟被召集入营,参加5月14日开始的“汉光”演习去了。
弟弟小我一岁,但是我们高中和大学都是同一届毕业的。身为家中老二的他台大毕业后,马上面临被征召入伍的选择。恰好新兵中心在召募志愿役军官,为了不想当个小兵,顶着台大的学历的弟弟前往应召,“国防部”自然是二话不说就录取了他。后来,弟弟依专长分发至陆军炮兵单位担任作战官,役期五年。
弟弟此次行前,妈妈淡淡地询问:“到那里要不要带迷彩战斗服?”
弟弟也是淡淡地回答:“不用,营区会准备,哪有连衣服都要带的道理?”
母亲节的一大早,爸爸开车载他到指定地点报到。接下来的一星期,他将经历身为后备军官的第一次实战。
老妈送走了老弟,默默地跟家里的小狗逗玩着,喃喃地说:“哥哥去当兵啰,你在家会不会很无聊呢?”小狗歪着头,似懂非懂地听着。
演了23年的独角戏
其实对于在台湾出生、长大的我们,对军事演习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小时候,因为两位姑丈都是国民党的军官,常年驻守部队,不太常回家。如果碰上军事演习的时候,那自然是看着姑妈神情紧绷,而电视报纸往往大肆报道演习相关新闻,为的是“反共抗俄、宣扬国威”……
我自己小时候也看过装甲部队移防,在地狭人稠的台湾,要移防而不被人察觉是不可能的。记得那天晚上,远远就听到引擎轰隆以及履带卡卡作响,久久不停。直觉是大部队经过的我骑上脚踏车,匆匆赶去声响来处。眼见所及,看不到尽头的装甲车、战车和吉普车鱼贯驶过,严肃的阿兵哥面无表情地望着前方,旁边尽是围观的民众。
台湾年度军事演习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汉光”演习。“汉光”演习前身为“中华民国国军”与美军顾问团的“中美联合军事演习”。联合演习成员除了参演现役军人外,也涵盖预备役。当时,演习的重头戏就是南北军团全岛的“师对抗”。这名词到现在还被津津乐道,我也常常听到一些长辈们谈及以前当兵时“师对抗”的情境,像是行军几十公里、红军蓝军相见分外眼红之类的。而这些情节,在当年军教电影风行台湾时,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
台美“断交”后,联合军演少了“男主角”,但戏还是得演。“国军”不得不开始唱独角戏。原先充满反攻意味的“师对抗”,也逐渐转变为较为保守的保卫性军演。1984年,这种全岛性的演习首度举行,代号“汉光一号”,到今年已经是第二十三号了。
普通老百姓当热闹看
军事演习对台湾百姓生活的影响,几乎等于零。受影响的往往是军人及其家庭,还有靠阿兵哥吃饭的小贩。有时候营区附近,总会有熟门熟路的当地小贩在阿兵哥出没的地方卖些冷饮小吃,除非是重炮靶区,不然军方也多半睁只眼闭只眼。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