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自1987年的“两岸探亲潮”以来,台商在大陆屡屡突破岛内“独派”政客设立的层层藩篱,掀起前赴后继的四波投资浪潮。随着大陆经济飞速发展,愈来愈多的台商将妻儿举家迁至大陆。4月16日,中国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的成立,更标志着台商在大陆政治地位的水涨船高
“探亲潮”引领台商“登陆”
每年365天都有台湾同胞往来于海峡两岸,常住在大陆的台商、台企干部和他们的眷属已有百万之巨,“连爷爷”也回来过了,两岸春节包机已不再是新闻……而这一切,都源于20年前在两岸间打开一扇门的“大陆探亲潮”。
台胞踏上返乡之路
1950年,姜思章被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抓来“充军”,从此与家人分隔两岸。当时他只有14岁。跟姜思章一起到台湾的,还有来自大陆各省的120多万军人及眷属。
此后30年里,两岸对峙,所有沟通管道几乎全被切断。姜思章虽然在台湾结了婚,家庭生活圆满,太太是客家人,儿媳是嘉义人,但他一直抱着那似乎遥不可及的返乡梦。
20世纪80年代初期,胆子大些的老兵经过精心筹划,秘密地突破岛内当局的禁忌,利用赴港澳或赴海外的机会,先是与大陆亲人在“模糊地带”的“第三地”团聚,后来就更勇敢地“偷跑”回乡,姜思章就是其一。
1987年11月2日,常州籍台胞周纯娟女士拿到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第一号台胞旅行证,成为首位得以“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十多天后,她回到了位于常州市娑罗巷17号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院子,见到了阔别40年的老母亲。
正是因为此前几年里岛内外的强大压力,台湾当局在这一年被迫开放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以外的“三等亲”以内的台胞回大陆探亲。一经开放,一股滚滚的“探亲潮”汹涌而起。1987年11月至年底,就有超过1万名台胞踏上了回乡之路。两岸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播出民众的寻亲广告,“寻亲潮”接踵而至。
从“探亲潮”到“投资潮”
在开放探亲之后,岛内民众要求赴大陆观光、经商的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1989年,台湾当局不得不放宽允许台胞赴大陆的许可范围。以探亲为主的两岸人员往来开始发生变化,台湾旅行业者开始与大陆同业合作,为台胞提供大陆观光服务;同时,台胞在大陆也开始投资设厂,进行学术、文体等各项交流活动。“台商故事”自此开始。
事实上,第一批台商就在第一波回大陆探亲的台胞当中。那个时候,台湾经济已经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陆还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回来探亲的台胞多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回来后常常是金项链、金戒指和金耳环之类的东西大大方方地往外送。
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决定在家乡投资点产业,开始不过是为了帮助亲戚过日子的小买卖,几乎都是“个体户”的规格,亲情的诉求强于投资利益的期望。随着“探亲潮”日益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开始“非探亲”地到大陆走一走。而在大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许多人找到了创业的想法,并开始付诸实施。随即便是不断掀起的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台商登陆潮”。此后20年间,台商的脚步从大陆的东部沿海,逐渐踏至广大的中西部“垦区”。(陈键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