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十一月二十三日电 题:台商乐到上海“种田”为哪般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甘耐寂寞的台商罗效正,刚刚在上海崇明岛度过了他“种田”生涯的第四个春秋。其领衔的生物科技公司“承包”的三百多亩台湾精品“有机稻”,今秋丰产一百多吨。台商竟然跑到大都市上海来“种田”?这让正在上海考察的台湾农业专家也感到好奇。
无独有偶,几个月前台商林沧智在面见上海市市长韩正时直言:自己多年来的梦想就是在上海崇明岛建一处“休闲农业园”。当时韩正回应,这个心愿或许不久后能实现。让林沧智欣喜的是,就在一个月前,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在“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上对外宣布设立“海峡两岸(上海郊区)农业合作试验区”,其中崇明岛就是“试验区”的核心。
近四十名台湾农业专家及台商今日深入实地,考察了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作为正在此间举行的“沪台农业合作论坛”的重头戏,此行被台湾人士视为一次“眼见为实”的旅程。在万亩有机稻米的试验基地、在堪称“上海最后一片净土”的崇明西沙湿地,众人试图层层破解上海吸引台商来“种田”的奥秘。
几年前曾赴崇明岛为两岸农业“牵红线”的台湾南投县农业局前局长林雨森说,中华民族的农耕传统最讲究“因地制宜”,台商来上海尝试“都市农业”一定火。他认为,在上海市郊,台商最宜种科技含量高的蔬果、花卉,因为背靠一千七百万市民的大市场,加之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不断,当地的市场消费力绝对强大。
七十高龄的台湾知名农学专家薛玲则更关注如何在上海“重现”台湾休闲农园。她建议将台湾休闲农业的经验“移植”上海,并有所创新。薛教授还透露,有台商正在上海市郊筹建一处具有台湾少数民族特色的休闲农园。
十多年前就曾担当“崇明东滩生态保护顾问”的知名台商黄海伯说,崇明作为上海的“一片处女地”,生态环保一直没有懈怠,估计未来投资这片宝地的台商会更多。已在上海郊区“务农”多年的黄海伯探索性地投资了一处“休闲农庄”。自称“首席农夫”的他分析,将环保型、循环型的台湾农业模式搬到上海是个好创意。
如黄海伯所言,仍在崇明岛研发改良台湾“有机稻”的罗效正也将改良土质和环保作为其回馈当地的使命之一。
“除了引进台湾农产品,台湾的农业科技乃至农业合作、运销、融资、经营模式,未来也会对上海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帮助”,前海基会副秘书长李庆平在此次农业论坛上乐观预计。他认为,条件成熟时,会有更多台商和台湾农民乐意来上海“种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