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激烈的 “立委”、“总统”选举,讽刺的是,“去蒋化”竟仍然成为目前政坛的攻防主轴。陈水扁为了凝聚民进党选票,一味地炒作“去蒋化”。不可否认,两蒋的独裁统治确有其负面效果,但我想说的是,台湾经济与民主发展到今天,与蒋经国的视野、格局脱不了关系。
判断一个政治人物,往往是以他退场作为依据的。蒋经国的身世奇特复杂,身世经历如埃及金字塔旁的人面狮身像,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无法用最简易的方式加以解读。但最受台湾民间议论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反共抗俄”时期主持肃反工作,白色恐怖制造了不少冤狱。“特务头子”成为蒋经国的标记,50岁以上的台湾人对这段历史记忆深刻。然而,蒋经国在“行政院长”任上推动的“十大建设”、“清廉政治”,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也把他自己的声望推向了一个高峰。台湾能跻身亚洲“四小龙”,塑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成长,与蒋经国的视野、格局脱不了关系。
蒋经国提拔了孙运、尹仲容、李国鼎等外省籍财经官僚,成为经改的火车头;蒋经国也提拔本省籍人士谢东闵、邱创焕、许水德、李登辉等进入“政府”,形成“崔苔青政策”(会吹牛的台湾青年),正是这批本外省官僚执行了蒋经国的“本土化政策”。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带来民主化诉求。晚年的蒋经国,面对“党外民主运动”的风暴,也不得不松绑,说出“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的经典名言,进而宣布“解严”及开放党禁、报禁。
国民党从刚性威权政党转型成柔性威权政党,甚至为下野做了思想准备,都在蒋经国晚年完成。蒋经国选拔李登辉为接班人,真正动机为何,始终是一个谜,但李登辉延续 “本土化”、“民主化”政策,竟也终结了国民党的统治,这是民主发展的“历史不可避免性”。
历史是永无休止的争论,蒋经国的历史资产仍在发酵。蒋经国执政末期有了重大转折,他决定站在政治民主、市场经济的一边,虽然“强人政治”仍是施政主调,但也为台湾社会的开放做出妥协与改变。哪怕蒋经国已经逝世20年,但在历代台湾地区统治者之中,蒋经国仍高居民调第一,是有其历史根据与民意基础的。本报特约撰述人:胡忠信(台湾著名时事评论员)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