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商在大陆投资数量持续增加、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台湾海外投资的3/4已经集中在大陆。为何台商不惜被台湾当局“开罚单”,也要想方设法“西进”大陆?近日,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台湾经济和两岸经贸关系的清华大学博士后黄德海,他认为——
台湾前“100大”几乎都来了
记者:黄博士,您从2000年开始对台湾企业进行研究,最近还撰写了有关台塑企业发展的《筚路蓝缕》,介绍了台塑集团经营成功的经验。说到台湾企业,我们知道,在近两年的两岸经贸往来中,由于台当局的种种限制,很多台企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黄德海:自2006年元旦,台湾当局把两岸经贸政策由“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调整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之后,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台湾当局步步紧缩两岸经贸政策,吓阻、钳制台商到大陆投资。对于个人和企业赴大陆投资的限制,涉及产业众多,其中农业有436项,工业有102项,至于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则绝大部分被统统禁止。
记者:台当局的封闭政策只能让台湾经济走不出去。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引起台商的反弹,台商投资大陆的势头有增无减。
黄德海:对。目前,台湾企业前“100大”中,90多个都已经来到大陆投资了。其中相当部分台湾企业集团在大陆的营业收入总额已超过岛内。还有的企业几乎全部搬到大陆来,连研发部门都设在了大陆。
记者:据观察,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有增无减:在福建,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批准成立台资企业超过9000家,合同利用台资超过170亿美元;广西、宁夏等地也是如此。
黄德海:近年来,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中,一直集中在六大类产品,包括机电产品、机械器具、光学照相设备、塑料制品、钢铁和有机化学制品。此外,新的投资领域正在不断地扩展。比如说在福建,台资企业目前已从初期的制鞋、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电力电子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拓展,开始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集聚效应;在广西,台商的投资从最初的旅游业逐渐转向工业、农业、商贸物流、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2000年以后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投资的项目数量虽然下降,但是投资的绝对金额在上升,意味着项目逐步走向了大型化。台商越来越意识到,要发展,离不开大陆市场。
哪有好的市场就去哪
记者:作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主要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大陆对带动岛内经济增长、增加台湾出口和岛内就业机会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
黄德海:不仅如此,大陆对推动未来台湾经济转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台湾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一方面,岛内工业亟须摆脱既有的代工生产模式而向更高层次的创新、研发方向升级,否则随着制造业的加快外移,将有“产业空洞化”之虞。另一方面,已占岛内GDP比重七成以上的服务业,也须尽快摆脱内需导向为主的特征,尽快拓展外部服务市场,否则将难以带动总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下,台湾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角色也有边缘化之虞。台湾欲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只有针对上述问题,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而其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大陆资源与市场,走一条以大陆市场为主要腹地的经济发展之路。
记者:台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不仅遭到了台湾企业界的抵制,很多岛内人士也表达了不满,希望两岸经贸能够得到实事求是的对待。
黄德海:台湾经济在走下坡,是台湾当局政策偏差造成的,解决之道就是台湾当局要摆脱政治迷思,采取务实开放的做法。谁也不能否认,如今的大陆正在全球经济市场上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台湾当局的封闭政策,原本与大陆的亲缘、地缘和文化密切的经济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机遇正逐渐丧失。台湾是海岛型经济,哪里有好的市场,资本、技术和企业家就要往哪里去,政策阻挡挡得了一时,挡不了长久。
台湾经济要发展,就不能自绝于大陆市场之外,这早已成为众多台商的共识。(徐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