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31日电 连日来,有关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话题日渐升温。大陆学者也对未来两岸经贸关系的走势给予高度关注。在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中,东亚研究所所长助理钟焰受访时认为,两岸三通将增强台湾在亚太地区的产业中心地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认为,两岸经贸往来在下半年后也许会一步步开放,他并认为,“大方向是对的,至于实施的步伐,应该稳一点,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钟焰认为,民进党之所以在此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落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台湾选民基本的经济和民生要求。
钟焰说,“实际上,随着岛内贫富分化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停滞,台湾民众迫切需要执政者从台湾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以开放的心态来寻找台湾的未来”,国民党胜选后,两岸关系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台湾主流民意也可能转向拼经济求发展,这为加速两岸经贸关系创造了机遇。
在钟焰看来,未来两岸经贸关系有望取得突破,首先表现在两岸经贸合作的机制化保障会得到加强。
在过去的20年中,两岸经贸合作呈现自发性、单向性的基本特征。在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采取限制性政策的背景下,台商在市场和利益的引导下来大陆投资,而大陆则通过《台商投资保护法》等一系列单方面制定的法规来引导保护台商投资。两岸官方一直无法通过直接接触与协商建立起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台商投资大陆的模式正从早期的中小企业单独投资为主,逐步转向以一家或数家大企业投资带动形成上下游集聚区的产业链模式,台商投资的领域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并从为跨国公司代工转为代工与开拓大陆内销市场并重。大企业出现的长期化、内向化的特点,使得建立两岸经贸合作机制成为一种客观要求。
与此同时,两岸经贸发展日益突出的不平衡性,要求台湾当局进一步开放岛内市场并允许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使两岸互利互补格局得以长久延续。而大陆台商面临的重塑竞争力的战略性挑战,也需要两岸政府今后就双方投资的保护和优惠作出鼓励性的机制安排。
“两岸的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机制的构想,但是无论何种机制构想,都需要两岸政府进行协商,对两岸经贸合作实行制度化安排”,钟焰说。
钟焰认为,台湾地区领导人更替后,如果两岸经贸合作的持续性发展能力得以加强,就是来自于两岸“三通”进程的加快、两岸产业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和两岸经贸合作单向局面的改变。
“实际上,开放‘三通’已经不再是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问题,而是关系台湾能否成为跨国公司亚太生产运营枢纽的重要战略性问题”,钟焰说,对于台湾而言,“三通”构想的出发点不是简单地促进两岸往来和经贸合作,而是推动“双黄金航圈”及“双营运中心”计划,“两岸‘三通’将增强台湾在亚太地区的产业中心地位”。
“4年内,达成类似CEPA的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初步意向是可以预期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认为,两岸的经贸往来在下半年后也许会一步步开放,他认为,“大方向是对的,至于实施的步伐,应该稳一点,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对于引起热烈议论的“两岸共同市场”构想,李非认为,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可适当采取“政经分离”、“经贸优先”等灵活、务实的做法,积极推动两岸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事宜。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从初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进程,其实施步骤应从低层次的“优惠贸易安排”开始。
李非建议,近期在巩固两岸现有经济合作成果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发挥原有民间形式的经济交流机制,通过实现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台商到大陆投资和发展。在两岸协商条件成熟时,可通过签订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临时性协议,实现两岸经济交流正常化,为两岸的商品、资金、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作出某种优惠和便利性安排,以扩大两岸直接“三通”的规模。(许雪毅潘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