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于日前正式批准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大陆发起成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而实际上在此前,从2000年开始,在相关部门的牵线下,以民间发动的方式,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已在福建各地开展了不计其数的慈善活动,通过每年捐助千余名学生、义诊、捐助医院建设、赈灾等各种形式,台湾慈济人时常出现在福建最边远的乡村田头以及各种突发灾难的现场。
在这一群活跃于福建的慈济人当中,有一名志工叫做陈州明。作为慈济志工,陈州明非常忙碌,忙得甚至连自己的企业都不管了,但大凡福建地区有灾难发生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虽然生长在台湾,陈州明却时常会很骄傲地跟别人说:“其实我是厦门人,因为我长期生活在这里,而且在这里成为一个真正的慈济人!”
上周,在厦门民间慈善机构——— 同心慈善会的一场经验分享会上,陈州明用慈济人标准的温和语调、和善微笑,与听众真诚对视,谈感恩、说大爱,启迪在场每个人心底爱的种子。会后,陈州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不是有时间才做 慈善是有需要就去做
记者:日前,民政部正式批准台湾慈济在大陆发起成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其实,台湾慈济已经在世界很多地方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当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后,进入现场救助的,除了两个美国本土的机构,还有一个就是慈济基金会。您觉得慈济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实质原因是什么呢?
陈州明:这里面与慈济本身的组织架构以及各种优势有关。据我所知,各种慈善组织都有行政支出费用部分,但是慈济不用,所有志工活动都是个人承担费用。还有一点,就是你可以看到慈济做的是无所求的付出,带动的是全力以赴。
2006年“桑美”台风肆虐时,我要去现场,但太太重感冒了,我没有打招呼就走,这是不对的,至少应该要交代一下。但这里面我想要说的是,遇到事情了,我们都是全力以赴地去做,这或许就是让全世界都感动的精神实质。
在很大程度上,慈济可以说是台湾社会稳定的力量,虽然真正的会员不多,但志工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和大陆不同,对于做慈善的志愿者,在慈济里,我们很少称呼大家“义工”,我们叫做 “志工”。从文字意义上来看,“义工”是指有时间才能去做慈善,“志工”则是有需要就去做。只要有需要了,我们慈济人就会马上把其他的事情安排好,全力以赴去做,这就是慈济的精神。
有善念还要落实 否则就像在隔靴搔痒
记者:您的慈善之路,一开始就是从慈济开始的吗?
陈州明:其实每一个念头的累积都是一种力量。在我接触慈济之前,是个佛教徒,和南普陀寺的很多大师都有接触,常常会在一起分享,但感觉落实善念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就和南普陀寺的大师们一起发起蛮多的活动。后来,我又参与助学,但心里面总觉得没有做到实质,自己的善念还是没有发挥出来,像是隔靴搔痒。
记者:那后来您加入慈济,就是找到着力点了吗?然后开始了全力以赴做慈善?
陈州明:对,2000年,我真正接触到慈济,参加慈济到福鼎办的一个暑期活动。一位台湾慈济人,她的身份是老师,那位师姐60多岁,她在那边上课,所有的孩子都非常开心地和她互动,那种付出真爱的美丽让我非常着迷。在那里,她不认识一个人,却可以那么自然地把爱真诚流露出来,这样的爱让每个孩子都很自然地和她接近。这与我前期只是做助学,在远距离接触孩子区别太大了。
其实做慈善,时机和方法都是很重要的。做慈善要有很多的方法、很多的条件,这里面条件就是不能运用公职,这就需要一群志工,可以全力以赴的人,默默地去做,这样才可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潮流……这一切,通过慈济里面的师兄师姐们的行动,我开始慢慢体会到。
我这个人也是比较疯狂的,认定了这个方向,事业基本上都放下了。一开始,在福建参与的慈济人很少,整个地区又很大,所以我投入得比较多,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去付出,像是闽北的助学、福鼎的义诊、厦门的冬令发放等,还有和当地慈善机构协调,收集各种一手资料,那个时候真的是疲于奔命啊。
记者:那时候,家人会同意你这么干吗?
陈州明:哈哈,那时候我已经把太太说服,一起加入慈济了。所以和谐的家庭里面,最关键的是双方要有共同的善念,这就会很快乐。台湾慈济有很多会员,参与慈济之后,他的家庭、事业、人生有很大改变,他会懂得如何去守护这一份爱。这就不单是在做好事而已,我们是要让生命发挥良能。每一个慈济人,都带着感恩的心,在做事,为了寻找一种家的温暖,把家人的爱带到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地方。
导报记者 张燕娟 通讯员 石头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