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湘西七月十四日电 题:台湾文化界人士“情系湖湘”
中新社记者 曾嘉
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汨罗江畔屈子祠,有“世界最长的诗词碑刻”美誉的常德诗墙……参加“情系湖湘——两岸文化联谊行”的台湾文化界人士在感受着湖湘文化同时,也正在被感动着。
“历史不会忘记”
已故知名文物专家庄严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故宫文物南迁工作,当时第一批文物曾存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庄严之子,台湾知名摄影家庄灵这次随“情系湖湘”活动来到长沙,特地来到湖南大学。
“一九三七年故宫第一批南迁文物,路线由南京走水路,到武汉,换陆路到长沙。”庄灵告诉记者,当时评估长沙还比较稳定,文物就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并且认为这里可以做长期停留,打算在这里挖山洞。可是没等到山洞动工,形势急转直下,所以紧急动员湖南、广西、贵州三省政府,将文物经桂林转移到贵州。当时文物走了没多久,日军就轰炸了长沙,而且把湖南大学图书馆夷为平地。
非常关心这段历史的庄灵这次来很希望能看看当年湖南大学图书馆的旧址,当听说这里还有遗址,残柱都还在,庄灵兴奋地前往拍了照片。他说,这还了一件很大心愿。
“我看到遗址很感动,上面有新修的碑,刻着‘历史不会忘记’”庄灵说,他希望能在这座碑旁留下一段说明,将这段往事叙述一下,指出这是当年被日军轰炸的遗址,而第一批南迁的故宫文物就曾经放在这里,让后人来凭吊时更有历史感。
两岸文化一脉相承
为着共同的文化寻根,拜谒文明的先祖,他们聚首在汨罗江畔。参加“情系湖湘”活动的两岸文化界精英们,十一日怀着虔诚的心情,从长沙市驱车数百里来到汨罗市屈子祠,祭祀屈原。
座落在汨罗江下游北岸玉笥山上的屈子祠始建于汉代,是华夏文明的结晶。两千多年来,屈子祠一直是中华民族祭奠屈原的主要场所;而在民间,海峡两岸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也已深入人心。
在全体参祭人员到场后,随着祭祀执事“举行致祭三闾大夫尊神礼”的宣布,祭祀大典正式开始。在接下来的“鼓三通”、“钟三叩”、“大乐三吹”、“小乐三奏”、“三上香”、“三叩首”、“诵祭文”等一系列礼仪之中,来自海峡两岸的文化界精英代表恭敬地向屈原叩首、祭拜。一百多位文化界名人,用古老的祭祀大典,向忧国忧民的“三闾大夫”献上无尽的追怀与尊崇。
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曾永义说,屈原在海峡两岸都有崇高的地位,在台湾有学者专门研究屈原的《离骚》,从小学起就学习配有图画的屈原投江故事,至今在台湾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也非常盛行,这也体现了两岸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暌违九年的“孩子”
参加“情系湖湘”活动的台湾的知名书法家陈坤一十二日随访问团一行来到常德参观有“世界最长的诗词碑刻”美誉诗墙。满头白发的陈坤一下车便沿着约三公里长的诗墙寻找自己的“孩子”。“我把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当成‘孩子’一样看待!”他说。
常德诗墙共分《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六大篇章,而陈坤一作品被收录在第一篇章。抚摸着暌违九年的“孩子”,陈坤一招呼一旁的摄影记者给他们“父子俩”照个合影。
陈坤一告诉记者,九年前常德诗墙的筹备单位给陈坤一写了封信,说明原委之后请这位知名书法家赐字,刚开始他并未没当回事,但他们之后又多次来信,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于是陈坤一如约书写了一幅刘禹锡的诗作《善卷坛下作》,寄给常德方面。很快,对方便将作品的拓片及诗墙的有关资料寄回给陈坤一,并告诉他还有二百元的润笔费,但碍于“三通”未能实现,只能等待合适机会再正式交付。
得知陈坤一到来的消息,在外地出差的诗墙管理处负责人符乐农连夜赶回常德。十三日早上,在陈坤一下榻的酒店里,在参加“情系湖湘”活动的全体两岸嘉宾面前,符乐农将证书和润笔费交给陈坤一。
符乐农说,诗墙上共有六位台湾书法家的作品,陈坤一是迄今唯一亲自来到常德参观诗墙的。为纪念这次经历,陈坤一还即兴赋诗一首:“千金不抵笔华香,书艺词章并世长。漫漫诗墙同日月,宏模岂止利三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