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爱心,期许一粒种子撒出去,收获千万粒种子。”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日前揭晓,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获奖。基金会中的很多台胞志工说,“付出就是幸福,给予他人帮助就是幸福。”胡蔡安投身慈善事业的经历,是在大陆的慈济志工的缩影。
“参加慈善活动让我反思”
胡蔡安1997年从台湾到苏州开办安信国际投资顾问公司。在经营事业的同时,他更是热心参与慈善活动。日前笔者专门和他聊起了他的心得,话题就从1997年开始,那一年他首次参加慈济活动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因为当时苏州尚未有慈济组织,周末,我专门坐火车赶到上海的敬老院参加慈善活动。看到慈济志工就像家人一样与孤寡老人拥抱、聊天,细心地为老人洗脚、修剪趾甲,而我以前从未去过敬老院,所以最初我感觉与不相识的老人拥抱、聊天蛮别扭。”胡蔡安笑着说,“捧着陌生人的脚,哎呀,当时我实在很不习惯。”
在与慈济志工交流心得后,胡蔡安很受感动。“因为我在台湾时从未为父母剪趾甲、洗脚、喂饭,反思自己为素昧平生的老人做这些事,却没有为父母做同样的事,不自觉地心中涌起忏悔,泪流满面。”胡蔡安坦言,平生首次敬老院之行,让他对人生对社会有了首次反思。他说,参加慈善活动最有意义的在于,表面上是关怀他人,实际上是让自己反思,自己是受教育者,受惠更多。
“圆贫穷孩子一个读书梦”
从1997年起,胡蔡安不仅成了当地敬老院的常客,每年还会去干旱少雨的甘肃几次,为集雨水工程奔波。
他告诉笔者,集雨水工程首先在甘肃东乡县推行,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补助每户修建水窖的村民1000元,用于购买材料,当地政府帮助村民统一修建。“每个水窖深8米,直径为二三米,贮存雨水的水窖能够维持全家人10个月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现已修建了5000多口水窖。”谈起这些,胡蔡安很高兴。
从2003年起,胡蔡安奔波于泥泞的乡间小道参加捐资修建学校。“慈济在贵州、安徽、江苏、河南、河北、新疆等地捐建了30多所中小学校,学校大多是楼房,质量都很好。”胡蔡安介绍说。
交谈中,他给笔者讲了一个故事。2005年底,到江苏泗阳县发放冬令物资前,胡蔡安先去当地勘察,来到一户人家,男主人中风躺在床上,女主人正在田间劳作,村干部派人去找,她瘸着腿气喘吁吁赶回来。“她腿有残疾,却是家里唯一的劳力。”胡蔡安说,“她女儿刚初中毕业,很想读高中、上大学,可为了分担家庭重担,含泪告别校园,到苏州打工。”
经过了解,胡蔡安发现像这家女孩一样的境遇在贫困地区并不罕见,这件事促使他做出了一项决定:将自己的牛仔乡村度假村部分房屋改建为教室、宿舍,并与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磋商,在此办班,专门招收各地失学打工的未成年人。“办班的手续正在办理。本公司将会为这些想读书的贫苦孩子提供全部学习、生活费用,希望可以圆他们的读书梦。”胡蔡安说。
“困厄中顽强站立让我敬佩”
1997年,江苏兴化市遭遇水灾,洪水尚未消退,胡蔡安就与其他慈济志工一起坐船前往灾民家勘察灾情。一位六旬老妇丧夫,留下两个儿子:一个智障、一个患癌症,居住的房屋被洪水冲毁,老妇竭力想从倒塌的房屋中抢救出东西,碰巧慈济志工乘坐的船划过来。她涕泪横流,悲切地哭诉房倒物毁,一无所有。那悲惨的一幕,令胡蔡安很是难忘。
时隔月余,胡蔡安再次来到兴化,因惦念老妇一家,特意绕到老妇家的废墟,只见老妇领着两个儿子已清理出宅基地,坍塌的砖一块块码好,准备重新砌房。看到这一幕,“那一刻间,我读懂了人类坚韧的生命力。”老人未被灾难击倒让他深受感动和鼓舞。
“我们在慈善救济工作中经常碰到类似不幸的事,虽然我们给了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以慰藉、温暖,但是,他们主要还是靠自己顽强地站起来。”胡蔡安介绍说,在苏州,经常参加慈善事业的台胞有400多位。他们希望通过每一件点滴小事,能影响更多的朋友加入慈善行动中来。因为,“取之社会,回馈社会”是他们奉行的准则。(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