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隧道里反刍记忆的影子,稍一闪神走岔了路,却出现真实的影像,眼前的路牌写着三个大大的字:台湾路。这是漳州市一条历史老街的名字。
和路旁几位老人搭讪闲聊,只听见他们操着有点宜兰腔的闽南语说:“以前这里叫雨伞街,整条街都在做雨伞。”我不知道老人所说的以前是指多久以前,回台湾后查了资料,才知道那已是明末的事;当时的旧名叫“府学前街”,雨伞街只是外号。只不过这一路走来,昔日的雨伞街早已没有人在做雨伞了。
至于为什么叫台湾路?又是何时改的?更是莫衷一是,如果可以选择,我宁可相信一个比较浪漫的说法。据说这条古街上以前有许多戏台,布袋戏、歌仔戏非常盛行,日据时代,很多不愿当次殖民的台湾人和澎湖人跨海来此,听到熟悉的戏曲悠扬飘遍整条街,引发思乡之情,久了,就把这里称做台湾路。
现在的台湾路,顶着数百年老街的历史光环,招牌斑驳的老字号店家当然不缺,但有更多店卖的却是新潮文具和时尚手机。新旧文化交错,走在其中,险些就要精神错乱。
花了近一个小时慢慢晃过台湾路,可以发现另一个奇特的景致。这条长约一公里的老街,竟然同时并存着多种建筑风貌。
最东侧的路段仿照英国麦加顿上楼下廊的风格;中段是中西合璧的南洋式建筑;西侧一带则是白石红砖、飞檐翘脊的典型闽南民居,路中还有两座明朝留下的牌坊。所以长久以来,台湾路也是学者研究建筑史必到之处。
漳州市是个一千三百多年的文化古城,在历史的洪流中历经多次战乱摧残,也养成了它深而广的包容力。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中共在逐渐走向现代化之际,也没忽略古迹的保存与维护,从一九九九年开始,就耗费巨资,分阶段整建台湾路、漳州路等老街弄,使得这条老街,能够在二○○四年获得联合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停伫在老街中央的漳州府衙门府埕前,向后,是千年穿梭的历史;向前,是经济起飞的大业,我一个台湾客站在这里,看似无关,却又绵延不绝。
阿扁可能不姓陈
近两年,学者考据出陈水扁可能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四十六代孙。
陈水扁的祖籍在哪里?目前有两种说法。阿扁当上台湾当局领导人后,族人帮他回乡寻根,在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的陈氏宗祠祖谱里,找到了开基祖先“陈乌”的记载,“诏安太平镇白叶村”自然成了阿扁的原乡。因为白叶村是明显的客家村聚落,所以阿扁也开始对外宣称他是客家人。
据文献记载,白叶村一开始并不全部姓陈,而是18个姓氏共同生活,到了白叶村的开基始祖陈天福时,通令各姓氏住民统统改为陈姓,不愿者就强迫迁出他村。如果这种说法属实,那阿扁是纯正陈氏血统的机会只有1/18。如果连姓不姓陈都不确定,就更别说是开漳圣王46代孙了。
台湾姓氏渊源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同时也阿扁祖先寻根团成员之一的林瑶棋认为,阿扁的祖籍应该比较像家族亲人所提供的“三都长田堡的磁窑村”。因为这是福佬(河洛)人的聚落,生活习惯比较接近台南的西庄;而且在诏安县志里,明末清初还记载有“磁窑村”这个乡镇。如果这个说法可信,那么阿扁就应该是福佬人,而不是客家人。
漳腔闽南话
漳州和台湾说的都是闽南话,虽然交谈没问题,不过当地的闽南口音听起来就是有点怪怪的,真要比较,应该比较像宜兰腔。
事实上,宜兰人讲的就是属于漳腔闽南话。关注人文地理的宜兰大学教授张智钦说,西元1796年,吴沙入垦宜兰,带来的都是漳州一带先民,宜兰的乌石港,也是取名自漳州的乌石。早期移民因为山脉的阻隔,使得宜兰人得以保存完整的漳州腔。
至于漳腔闽南话到底有什么特色,文字不好形容,如果你有宜兰朋友,请他说一句“吃饭配卤蛋”,就会豁然开朗。
台湾开漳圣王庙四最
根据“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的统计,台湾目前有300多座开漳圣王庙,信众超过500万人。由于开漳圣王为台湾移民的主要信仰,因此早期台湾的地方发展,多是以开漳圣王庙为中心点向外延伸,如北台湾知名的金山老街、基隆庙口,都是循此模式。
最多——宜兰县有23座开漳圣王庙,是全台最多的县市。
最密集——桃园县大溪镇总面积不过105平方公里,却拥有10座开漳圣王庙。
最老——桃园的仁和宫建于康熙48年(1712年),是全台最老的开漳圣王庙。
最具代表——凤山开漳圣王庙、碧山岩碧山寺、芝山岩惠济宫、桃园景福宫。
新、菲总统也是漳州人
1985年、1989年连任两届的新加坡总统黄金辉,就是漳州人。1915年出生的黄金辉,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但他的祖先就像众多的海外侨民一样,都是繁衍自中国,黄金辉的祖籍是漳州龙海人。
在菲律宾,1986年被人民推上菲律宾总统大位的艾奎诺夫人,她的曾祖父许玉寰,也是漳州龙海人,和王金平的祖籍龙海白礁镇,相隔不到几个村落远。
(摘自台湾《时报周刊》,有删节;记者:杨明贤)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