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金门五月九日电 题:台湾写真:今天博士不在家——走访金门古厝民宿
中新社记者 邓敏 耿军
金门,这个与大陆近在咫尺的小岛,遍布传统闽南古厝、西式洋楼,是一个寻幽访古,探寻先民遗踪的好去处。记者采访浯岛城隍文化观光祭,夜宿金门古厝民宿,亲身体验传统民居之美。
海岛谋生不易。金门先民多往大陆浙江、福建沿海一带讨生活,清末民初时期又因战乱下南洋打拼,事业有成者即汇款回乡起大厝。因此,走进金门的古老聚落中,随处可见雕梁画栋、谨守儒道思想的传统闽南建筑与充满异域风情的番仔楼(洋楼),细诉着金门人侨乡奋斗的事迹。
记者选择古厝最多的水头聚落住宿。金门俗谚有云“有水头富、无水头厝”,这里不仅有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各式马背、燕尾古厝,巴洛克式洋楼的数量亦全岛第一。
记者在金门的第一夜宿于“博士的家”,为三落大厝古院,旁边即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黄氏大宗宗祠。民宿主人尹治平外出,记者自如地在幽静的古厝中徜徉。屋脊、山墙、壁堵上装饰着精致的剪黏、泥塑、交趾陶等工艺,檐柱、梁架、神龛极尽精雕细琢之能事,琳琅罗列的匾额书画更显诗书传家之氛围。
或许因为民宿主人是博士的缘故,这座古厝的六间客房分别名为台大、师大、清华、交大、中大、政大,书房则称为“教育部”,记者所住的中大,门上更题有“走遍人间路,读尽世上书”的对联。
推开吱呀作响的沉重木门,镂空的大衣柜、仿古的梳妆台、雕花的木床,仿佛重回古代女子的闺房。而坐在宽敞的后厅中,听着CD机中的民谣,吹着微凉的穿堂风,手边摆一杯清茗,在电脑上随性地敲出些文字,都市里的躁动心情于此归于平静。
第二天记者又换到另一家民宿“水调歌头”,则是另一番风味。根据苏东坡的词,民宿主人颜湘芬将房间分别命名为明月、婵娟、琼楼、朱阁、乘风、起舞、把酒、青天等。早起坐在廊下的瓷凳上享受主人准备的当地特色广东粥、烧饼、油条,中午在贴着“司命灶君”红纸的灶台旁为自己准备份午餐,午后在中堂里下一盘风狮爷造型的象棋,或是在“起舞弄清影”的书房内看书、上网,晚间则坐在花木扶疏的天井里或仰望星空,或与主人、居客闲聊,时光悠然而逝。
在金门,像水调歌头这样的古厝还很多,遍布于水头、欧厝、珠山、成功、山后等各个聚落。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私塾酉堂,屋前一座日月池,是金门唯一略具园池之美的传统建筑,居住其间的黄老先生热情地对来客讲述着“反清复明”的故事。料罗湾畔的陈景兰洋楼则是金门最大的古洋楼,刚刚复建完工。山后的民俗文化村,为旅日华侨王国珍父子延请大陆匠师历时二十余载筑成,计有十六栋闽南式二进民宅及乡塾、家庙各一。
然而,在这些古厝背后,却有着金门人的辛酸史。据同行的宋小姐说,“六亡三在一回头”是当地形容出外谋生者的俗语,“十个人中有六个人永远地走了,三个人留在了当地,只有一个人能够发财回来。你们看到多少古厝,后面就有更多成十倍的苦难。”
古厝间也留有昔日战争的痕迹。为记者做导游的黄敏芬小姐儿时就住在水调歌头,“当年有一发炮弹就穿过我家的墙壁,落在屋子里,幸好没有爆炸,事后我的家人朋友都说我命大。”虽然水调歌头经过修复已没有炮弹的痕迹,但它对面的一座洋楼外墙上却伤痕累累。据颜湘芬介绍说,名为“在水一方”的粉色洋楼曾经住过郝柏村,现为风狮爷专卖店。而一旁的金水小学旧址,不仅住过胡琏,也曾经是阿兵哥的营房。
金门县交通旅游局课长何桂泉称,政府从二00五年起与这些古厝的原主人签订合约,由政府斥巨资逐步整修,部分规划为民宿经营并公开招标,三十年后再归还原主人。
颜湘芬告诉记者,她名下共下三间民宿水调歌头、西江月、定风波,去年续约后目前已处于第二个约期。记者发现,来此住宿的游客多是回头客,既有多年到金门拍摄候鸟生态的摄影师廖先生,也有从台北过来休闲度假的母女,而且由于大陆观光客与日俱增,租车行、导游皆趋紧张。
金门县县长李炷烽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则表示,金门与其它观光地比大、比豪华自然比不过,但金门人简朴、真诚,气氛友好,古厝民居无可取代,欢迎大陆同胞来金门体验闽南风情与侨乡、战地文化相结合的特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