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我军倡五四 白话文学引入台湾
五四运动人物张我军是板桥人,早年至大陆工作及求学,积极参与新文学运动,返台引入白话文学作品,倡导五四精神,专家学者认为他是台湾新文学先驱,是引介五四精神的桥梁。
张我军身兼诗人、评论家及中日翻译家,童年贫苦,板桥公学校毕业后,当过鞋店学徒、银行工友,勤奋自学古诗及中国旧文学。
1921年他调往位于厦门的银行支店服务,1923年前往上海参加“上海台湾青年会”推动台湾脱离日本统治运动,并至北京发表“至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等作品,点燃台湾“新旧文学论战”。
他在1924年返台,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等作品批评旧文学,担任台湾民报社汉文主编。1926年至北京求学,来年发起成立“北京台湾青年会”,创办“少年台湾”,并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毕业后留校担任日文讲师,翻译书稿,与连震东、洪炎秋与苏芗雨自封“台湾四剑客”。
1946年张我军迁回台湾,际遇多折,1955年因肝癌病逝,享年54岁。张我军的二子张光直,曾任“中研院”副院长、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是知名考古学家。
张我军在台湾新文学运动扮演重要角色,王晓波表示,张我军将五四运动的观念带回台湾,推广新文学运动,并引发台湾新旧文学论战,大力批判旧诗人。
学者王晓波指出,新文学运动提倡“我手写我口”精神,大陆当时有书写文字的统一国语,而台湾的方言却没有通行的书写文字,张我军提倡使用中国语的白话文写作,又引发白话文之争。
遭逢大时代变迁,张我军也积极争取民族地位。王晓波说,张我军除推动台湾文学本土化外,并积极投入台湾殖民地人民反殖民国运动。
张我军的白话文当年深受重视,王晓波表示,1925年孙中山逝世追悼大会,悼词采用张我军的作品,因而日本方面批评他是不爱台湾的“非国民”。张我军则反击指出,孙中山是中国、东亚和人类的伟人,为人类的伟人掬一把同情泪,如果连这样都做不到,是非人类。
此外,张我军的新文学作品在台湾具有代表性意义,文学史料研究专家秦贤次表示,张我军的新诗“沉寂”及“对月狂歌”,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体白话诗,“沉寂”是追求夫人罗文淑所有的新诗。
张我军在北京所作的“至台湾青年的一封信”,更是引爆台湾日据时期新旧文学论战的导火线。回台后,发表批判意味浓厚的“糟糕的台湾文学界”,对当时台湾旧诗社及旧诗人极尽嘻笑怒骂,并引发旧诗人反击。
张我军在台湾推动新文学运动不遗余力,1925年出版新诗集“乱都之恋”是台湾新文学史的第一部新诗集,为倡导白话文,写“中国国语文作法”,以国语文与文言文作区分;并透过“台湾民报”转载大陆著名作家的新文学作品,在台湾撒播五四新文学的火种。
张我军在新文学的造诣,顾敏给予高度肯定,他说,一般白话文新诗作品容易与西洋翻译诗纠缠不清,但张我军的新诗作品处理得很好,突破了中外文新诗创作间文法差异问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