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故宫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贵文物迁出,其中65万件几经辗转,行程数万公里,于1948年迁往台湾。1965年,为了存放这些文物,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建成。
从此,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遥遥相望。北京、台北两地的文物一分离就是60年。
60年的岁月里,对多数大陆民众而言,台北故宫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2006年年底,总导演周兵跟他的团队开始拍摄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台北故宫》。
2009年年初,《台北故宫》播出,虽然并非黄金时段,却一下“火”了。
一部纪录片引发了太多的话题,其中有关于纪录片本身的,却也有更多是关于台北故宫的。因为,台北故宫不仅与一个地方有关,还与一段历史有关,更跟一群人和一段情感有关。
每天多卖许多“白菜”
《台北故宫》“火”了。
收视率、网友留言数量、众多观众的批评和赞赏,都是直接的证明。对此,周兵的解释是——“火”是因为期待已久。“虽然目前开放了大陆民众赴台游,但毕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亲眼看到台北故宫。这部纪录片,多少可以让暂时还去不了的人们先过过瘾。”
不过,还有一些是周兵所没有想到的。
《台北故宫》出品人杜大宁告诉记者,片子播出后,每天都能接到好几个从台湾打来的电话,询问怎样才能买到《台北故宫》的影碟。一位姓吴的先生说:“大陆要开播《台北故宫》的消息不少岛内媒体都有报道。其实以前DISCOVERY、NHK等都曾拍过纪录片,这次之所以特别期待,就是想看看大陆同胞会有怎样不一样的理解和视角。所以,我在第一时间就通过网路看了,不错耶!”
另外,纪录片甚至还在岛内产生了“经济效益”。台北故宫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说:“《台北故宫》在大陆播出后,来台北故宫参观的大陆游客增多了,连我们专卖店的生意都一下子火爆好多,镇宫之宝——光绪年间翠玉白菜的仿制品,每天多卖好多件。”
这些信息显然让周兵很振奋。因为一直做纪录片的他,理想层面的期待大概远远超过现实层面。
“你有没有想过原因呢?《台北故宫》为什么会火?”我问道。
“‘台北故宫’这4个字应该就是主要原因吧,或许谁拍谁火,不是它因为我们而火,是我们因为它而火。”周兵哈哈笑了。
“火就是成功吗?”我接着问。
周兵略微沉思,缓缓答道:“其实,就具体的制作细节而言,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不过,有人关注才是第一位的。你看,现在的确有更多人知道了有关台北故宫的故事,也有更多的大陆游客想买一棵著名的‘白菜’带回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算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