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台湾同学会的创立和成长,跟这重大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对此,我们感受特别深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处于隔绝状态。1970年,台湾留学生在美国掀起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1971年,“保钓运动”的5位代表李我焱、陈恒次、陈治利、王正方和王春生首次到祖国大陆访问,第一次架起了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周总理特地抽时间接见他们,从晚上10时谈到第二天凌晨4时。这5名“保钓运动”的代表回到美国后,引起极大的轰动。他们把访问祖国大陆的见闻介绍给广大的旅美台胞,旅美台胞中由此涌现一批倾向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积极分子,这批人萌发了回国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念头,我便是其中之一。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我在美国看了电视转播,下决心回祖国大陆工作,于1972年10月来到北京。同年11月,台湾学者许登源和他的夫人陈妙惠一起来北京访问。我们三个人写了一份《对台工作意见书》,由有关部门转交给周总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希望台湾问题由武力解放改为和平统一方式;二、希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由大陆台胞组成的台湾省人大观察团,列席人大会议。
周总理向中共中央反映我们这些建议后,中共中央采取了富有远见卓识的措施。1973年中共十大,设立了中共台湾省代表团;1975年全国人大开始设立台湾省代表团,由13位大陆台胞组成,其中有两名担任全国人大常委,沿用至今。
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十分强调科技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当时的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开始着手从海外引进台湾学者专家,1978到1980年这3年,回国的台湾学者专家人数最多。1980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回国的台湾学者专家认识到,要组织起来,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于是大家推选了5人筹备小组,由我担任召集人,筹备成立台湾同学会。经过一年的筹备,台湾同学会于1981年11月3日正式成立,推选我担任第一任会长。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确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台湾同学会同海外和岛内台胞联系密切的优势正好发挥作用。
1987年末,台湾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打破两岸隔绝的状态。台湾同学会随即把工作重点转向岛内台胞。1988年2月初我们举办了海峡两岸作家研讨会,开两岸学术直接交流风气之先。在这之后我们举办的讨论会,除了邀请旅居海外的台湾学者专家外,更注重邀请岛内的学者专家。我们的会员都在台湾上过大学,跟台湾的大学生、研究生交流没有障碍,我们接待过几批台湾的大学生访问团,效果非常好。
长期以来,通过两岸同胞的不断努力,两岸关系不断得到发展。去年11月,海协会陈云林会长到台湾访问,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签署了四项协议,《告台湾同胞书》中关于两岸“三通”的呼吁,在经历了漫长的30年之后终于得到实现,受到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台湾同学会会长 林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