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3日电 分隔一甲子的两岸故宫博物院,最近因两岸关系解冻,迈向合作的可能。60年前,国宝迁台的一页沧桑也再度成为热门话题。遥想当年,在兵马倥偬之际,国宝如何安然渡海?台湾联合报23日刊发一组报道,为读者解读当年国宝运输过程,且听老故宫人娓娓道来……
大三通为两岸关系带来新契机,也让两岸故宫的合作可能性大增。值此关键时刻,中央电视台最近以十二集的纪录片“台北故宫”讲述珍宝渡海的幕后故事,勾起老故宫人的回忆。
古物南迁 庄严见证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北方局势动荡,当年的政府起意将故宫文物南迁。1933年,政府开始兵分三路将国宝南迁,先后运出1万3491箱故宫文物,及分藏于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6,066箱,先后暂存上海、南京。七七事变爆发,故宫再将其中80铁箱精品用轮船运往武汉,转长沙、贵阳、安顺,最后运往四川巴县。
当年一路押送最重要的第一批国宝的是甫自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庄严,日后他曾在台北故宫担任副院长。随着国宝南迁,他的四个儿子,庄申、庄因、庄喆、庄灵也成为国宝播迁的见证人。
东藏西躲 敌军难袭
庄灵说,故宫原本有意让这些宝物常存长沙,拟在此开挖山洞。未料,山洞尚未开挖,长沙火车站就被轰炸了!而故宫国宝此时暂存在湖南大学图书馆,故宫人紧急将国宝运离此地,才离开长沙不到一周,湖南大学图书馆已被炸为平地。
另一段艰险的旅程是,在抗战末期,年幼的庄灵跟着大人们沿川黔公路逃往四川,在通过用木料搭建的乌江大桥时,因担心老朽的木桥不堪负荷,要求众人下车行走,只有庄灵因年幼享特权可坐车。
他至今犹记得,车队出发时,两旁扶老携幼的难民绵延不绝;在遵义附近,还惊恐万分发现低空盘旋的日本侦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