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担心“80后”选票流失
同样年轻热切的脸庞,从“阿扁当选”到“阿扁下台”的剧变,无疑让民进党2008年候选人谢长廷忧心忡忡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刘哲君、李童发自北京 “辣妹支持者的多寡反映了各党的政治行情。”这是台湾政坛上一个有趣的说法。而不可否认,民进党成立初期直至上台之前,年轻人的支持一直是其相对国民党的最大优势之一。
在当年民进党的“政治化妆师”中,除了陈文茜之外,罗文嘉、马永成、郑文灿等多为台湾20世纪80年代末的学运闯将。了解年轻人心理的他们组织的选举造势活动,在不少年轻人中风靡。“清廉、勤政、爱乡土”的诉求,以及反对“老人政治”、“反贪腐”的口号,也获得年轻人的广泛认同。
可最近的民调显示,今年刚满21岁的民进党,年轻人的支持率却节节走低,再也没有当年一呼百应的气势了。
从悲情到作秀
“悲情”牌是早期民进党的王牌。当时高压政治给台湾人造成的创伤尚未抚平,民进党有意将自我“受苦受难”化,以博取同情与支持。例如绿营大老陈定南于1994年角逐省长时,就以“四百年来第一战”为号召。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悲情”不再那么神效。1996年的“大选”,如日中天的民进党遭受空前挫折。年轻人的意见让他们不再一味纠缠于“二二八”等沉重历史课题,重新上路。
1997年县市长选举,时任民进党文宣部主任的陈文茜大胆地颠覆民进党的“悲情”、“草根”主轴,改以“年轻”、“活力”为主诉求,推出“辣妹助选团”。当时民进党的四大派系更是分别组成四支篮球队,为各自的候选人打气,分别是“齐天大圣”“小鹿班比”“百变花蝴蝶”“大麦町”。不少候选人更诉诸漫画造型,企图借此争取选民好感。民进党“四大天王”之一的苏贞昌沿用至今的“电火球”外号,便出自当年的创意。
2000年的“大选”,民进党更是在年轻选民身上下足了功夫。“扁帽一族”的构想,把陈水扁彻底偶像化。各处年轻人都佩戴“扁帽工厂”产品,并成为支持陈水扁的重要票源,最终推其上台。
但民进党上台八年来,年轻血液却一点一点流失。分析人士指出,在缺少实绩支撑的情况下,所谓“活力”诉求,只能炫目一时,时间一长,便被证明为作秀。
抢票动作日益频繁
彻底为民进党亮起“红色警告”的,是去年那场“倒扁”运动。这场由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发起的“红色浪潮”,讽刺性地让“反对民进党变成了一种时髦”。去年9月15日围城游行那晚,紧跟着总指挥施明德车队打头阵的,就是一大群“80后”。
同样年轻热切的脸庞,从“阿扁当选”到“阿扁下台”的剧变,无疑让民进党2008年候选人谢长廷忧心忡忡,也让他抢占“80后”选票的动作日益频繁。
早在今年民进党初选之前,谢长廷就已展开“台湾维新ing全岛校园巡回演讲”。演讲中他更是以“谢式幽默”吸引学生,例如以自己貌似动画片《机器猫》中人物“康夫”自我解嘲,拉近跟年轻人的距离,“我长得像康夫,但没他奸诈!”
而为了吸引青年资源,民进党中央也拿出4000万元新台币(约合1000万人民币)作为运作经费,于去年7月成立青年联盟。该联盟以类似特种党部方式运作,并负责筹划在全台各大专院校成立社团。这也是民进党首度尝试将“组织工作”带进校园。
在自身竞选组织及民进党中央资源的交叉运作下,谢长廷主导的青年组织已有四个,即“新文化工作队”“青廷工作队”“挺长仔做总统型男正妹网路后援会”和“长工青年服务队”。
值得注意的是,谢长廷早在16年前,即靠着“新文化工作队”展开拓荒校园行动,与学生互动交流。这一工作队今年已发展到100人左右,为谢长廷创造出一个渗透校园的论坛平台;而青年团队对外的运作,也已从活动化走向小区服务化,透过居家小区服务队伍的形式深入地方。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