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这个没有固定校舍、没有聘用教师、没有系统课程、甚至没有教室的学校,在台湾政坛却有着显赫的名声
凯达格兰,是台湾一个已经消失的原住民部族。
而在台北市重庆北路二段180号,12层,有一所与之同名的学校。
这就是在台湾政坛声名显赫,被称为民进党的“中央党校”的“凯达格兰学校”。
尽管凯达格兰学校在台湾政坛“名声响亮”,但对于该校的运作,外界知之甚少。带着对该校的种种疑问,《国际先驱导报》实地探访该校,试图揭开这所民进党“中央党校”的真实面目。
暗中探访凯达格兰
台北市重庆北路二段180号,是台湾第一银行总行大楼。12楼的银行信息数据交换中心内,隔出了200坪(1坪约3.3平方米)的空间,便是声名在外的凯达格兰学校。
这所民进党“中央党校”其实几乎不能算是学校:它没有固定的校舍,大厦里的房间仅供办公和联系事务所用;它没有聘用的教师,而是不断邀请“合适人选”来讲课;它没有系统和长期的课程,只是以短期研习营、讲座的方式进行学员培训;它甚至没有教室,不得不根据学员人数规模租借授课场地。
日前恰逢凯达格兰学校“决策领导班”等三个科目培训班正在招生,《国际先驱导报》获悉,凯达格兰面向全社会招生,报名程序非常简单,只需提交一份报名表和两封推荐信即可。
笔者看到,报名表上无非是常规的个人基本资料、学历和工作经历等,并没有要求填写与政治相关的内容。在台湾,笔者曾多次受邀参加不同政党举办的讲座或研习营,他们都不会要求活动参加者必须具有党员身份,或是要证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经费多靠校友捐赠
凯达格兰学校的运作,同样是一个谜。近似于一个非营利组织的凯校,由于不是政府机构,不必受限于部门预算与庞杂的行政法规。
《国际先驱导报》获知,学校设有财团法人凯达格兰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捐款,毕业的校友则是重要的捐赠者。去年11月,第三届校友会理监事17人便一次性捐款26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65万元)。
学费仅是凯达格兰学校经费来源的一小部分。凯校的课程名目繁多,不同的科目花费也不尽相同。其中,以公务员为主的“决策领导班”收费较贵,16名学员每人学费新台币10万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其余的课程基本免费,只收取出席保证金,学员若缺席半数以上课程则没收保证金。
成立至今四年的凯校,宣传出版品并不固定,种类亦不算多。只有约两三个月一期的电子报和校友会讯,但基本只是简单纪录凯校的课程和活动讯息。此外,今年1月发行过一本五十余页的“二二八事件责任归属”手册,笔者翻看后,发现内容也无特殊、独到之处。
绿营洗脑的大本营
2003年,陈水扁亲手创建了这所特殊的学校,也注定了凯达格兰学校与陈水扁及民进党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了筹建学校,陈水扁还拿出“大选”时“节余”的3000万元新台币补助经费(约合人民币750万)。当年3月29日的开学典礼,他也亲自出席并发表致词,表示创办凯达格兰学校是他“三十年来的心愿”。
四年来,该校已培训2600多人,为绿营笼络了大批学术界和产业界精英、政府高层以及民间社团领袖。学生毕业后,凯达格兰校友会经常组织他们一同外出郊游、登山、开论坛、搞沙龙,彼此保持密切联系。久而久之,凯达格兰已成为台湾政治的一种身份象征。
2006年8月,“倒扁”活动如火如荼,在红色浪潮和“阿扁下台”的呼声中,陈水扁走进凯达格兰学校——这个对抗“红潮”的最重要基地。他对台下的学员发表演说,称“倒扁”运动不是理性的抗争。接着,凯校力挺陈水扁,南下台南、高雄,邀请学者专家解析台湾民主政治,并在10月举行“围城之后——从倒扁红潮看台湾的民主发展与挑战”的论坛,抨击“倒扁”运动,呼吁民众“认清形势,不要任人宰割”。
今年3月20日,是前校长李鸿禧的70岁生日。学校特意为这位有陈水扁“国师”之称的大人物举办了生日宴会。李鸿禧上台致词时说,希望看到政府“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
由此可见,虽然陈水扁一再强调凯达格兰学校“不属于任何政党”,也不是民进党的“党校”,更不是“权贵的社交班”,但创办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宣扬民进党政治主张,灌输“台独”思想。学校的首任校长陈师孟曾明白地表示,虽然讲师和学员不分党派,但前提是“要认同台湾”,一语道破凯达格兰学校的本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