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看到,这次台湾当局是请“台湾历史学会”来对教材进行校验的,外界认为,“台湾历史学会”的校验结果并不能作为修改教科书的依据。兰萱小姐,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台湾时事评论员 兰萱:“台湾历史学会”做出来的5000个“不当用词”的校正,当然不能够代表全部台湾人的想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次来看。第一个我们单纯就内容来讲好了,刚才郑教授特别提到了,连“闻名中外”都不能讲,所以未来我可能不能够介绍郑教授,说他是一个“学贯古今”“闻名中外”的学者了,我要改成什么呢?“闻名内外”,那“学贯古今”的“古”字怎么办呢?“学贯台湾古今”,是这样子吗,所以很奇怪。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就整个5000多字这样的内涵来说的话,我觉得是非常荒谬的,真正学历史的人来讲,他们这样其实不够专业、不够格的。
回过头来讲第二个问题,你知道吗?这位“台湾历史学会”理事长正好就是台湾教科书审定委员会里面的召集人,这样一个“球员兼裁判”的状况,我一手来编这样一个教材,送到这个委员会里面去审之后,我说这个内容编得真不错,也因此就这样用了吧。是不是这样的流程呢?所以我觉得就程序来讲,它完全没有办法说服人。
最后一个,台湾的教育问题这么多,这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吗?那么多一些真正是学生在乎的、真正是老师在乎的、真正是家长在乎的问题你不去理会,你偏偏在选举靠近之前,花了这么多的工夫,历时半年多的时间,好不容易鸡蛋里挑骨头,挑出了5000多个字,告诉大家说,这些东西是不可以用的,以后考试也不要考,或者说考试有另外的正确答案。我觉得对于很多学教育的人来讲、做教育的人讲,会觉得你到底是不是看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或者教育对你来说只是一个政治上的工具呢?所以我觉得,目前“台湾历史学会”提出来这5000多“不当用词”的建议,其实引起蛮大、蛮广泛的、不同层次的讨论跟抗议,接下来应该还会有接续的、后续的动作。
主持人:其实对于民进党当局的这种做法,台湾教育界、出版界,包括学生家长都表示反对,认为不应该把教育当作政治的棋子。郑教授,您认为,这种做法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台北大学教授 郑又平:这个动作可以说是非常巧妙地结合了台湾正在流行的所谓“本土化”或者是“本土意识”的概念。但是我们要知道,台湾的本土化其实不能够等同于“台独化”或者是“文化台独”。可惜的是,这一群学者加上台湾的教育主管机关,透过他们的公权力,操纵了历史课本的修正、审定,然后慢慢去灌输,做了根本性的修正,而这种根本性的修正是“文化台独”最终希望能够改变人们“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做法。
其实在整个世界潮流的竞争里面,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原来台湾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堡垒基地,在未来,如果说中国大陆变成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强体的时候,台湾当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台湾人能够掌握、利用他们自己对中国文化深刻的理解、认知与涵养,在整个大中华经济圈里面,为自己、为台湾,乃至于为整个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以及文化利益。不幸的是,如果今天民进党这个动作能够得逞的话,将来的台湾年轻人会逐渐地被洗掉、被切除掉这种过去在中国文化涵养里面的优势。不仅是如此,当“国家认同”被篡改了,当“国家认同”被巧妙地修正了,“文化台独”的影响跟毒害会进一步伤害到两岸关系,它会让年轻人觉得,两岸不再是同文同种,两岸是“两个国家”。当年轻人有这种认知的时候,就会中了民进党的毒,进而认为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原来血脉相连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对立的、一种敌对的关系。我们很遗憾,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面出现了一个家贼,而这个家贼就是民进党这一帮“台独”分子。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只能跟二位探讨到这里,谢谢兰萱小姐,谢谢郑教授通过卫星连线方式为我们所做的精彩分析,谢谢!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