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长胡志强(资料图)。中新社传真 宋吉河 摄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
台中市长胡志强(资料图)。中新社传真 宋吉河 摄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胡志强的做法至少让我们知道,作为监管电影行业的官员,他的责任不仅是监,更重要的是爱与帮
★ 文/梁良
在台湾当局的官员中,若有人举办“谁最爱电影”的评选,我想,冠军一定是现任的台中市长胡志强。
跟胡志强关系最亲密的两个女人——妻子邵晓铃和女儿胡婷婷,都是影视演员,他又曾任好几年的“新闻局局长”,是台湾电影事业的直属长官,难怪他多年来一直以“电影人”自居。
以往的台湾电影主管官员,一向自高身份,以威权心态来管理电影界,当局甚至一度把“电影业”视同与舞厅、茶室同级的“特种行业”,连电影院的售票小姐都要定期赴卫生机关“检查身体”。
第一个打破陋规、对电影界伸出友谊之手的主管官员,是1978年开始代理“新闻局局长”的宋楚瑜。他上任未几,便拿一向都由当局主导的“金马奖”开刀,使它从一个“分猪肉型的政治挂帅电影奖”变成一个“专业化·艺术化·国际化”的电影奖。前14届金马奖,都采用在颁奖典礼前先公布得奖名单的方式,到了第15届,改为分两阶段专业评审,通过选出得奖影片后密封至颁奖典礼上再拆封公布的方式,金马奖的“公信力”为之改观。
到了1979年的第16届金马奖,更首次邀请了著名好莱坞巨星伊丽莎白·泰勒和詹姆斯·梅逊等人为颁奖典礼嘉宾,这些使金马奖从台港两地的地区性电影奖变成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一场电影盛宴。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大专青年看国片的兴趣和提升国片水平,又推动由“新闻局”和报界共同举办“学苑影展”,直接到多所大学展开影展活动,为日后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奠下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宋楚瑜因此在台港电影人心目中留下极好的印象,也对他日后的政治之路大有加分。
另一个博得海内外电影人更大好感的电影主管官员,便是在43岁时出任“新闻局局长”的胡志强。胡志强素以风趣幽默和人缘好著称,他在这个位子上更是如鱼得水,上任后很快就跟台湾的影视界打得火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足以反映当时的水乳交融状况:
胡志强任“新闻局长”时到当红台语女演员白冰冰家做客,白冰冰问他,要怎样学习才能让晓燕(就是日后遭绑架被撕票而死的她的女儿)的英文跟局长一样好?没想到几天后白冰冰就收到一件包裹,上面附了一张字条:“晓燕,这套英文录像带送给你,有空看看,说不定会帮助你练习英语会话。但因我不知你现在的程度,有点担心这套带子对你太浅。果真如此,就把它送给妈妈好了,她也许派得上用场。”白冰冰母女看后捧腹大笑,回寄了一套《白冰冰盖高尚餐厅秀》录像带给胡志强的儿子,也附了一张条子:“这套带子送给你看,若觉得太‘俗’看不下去,就送给爸爸看,他应该会欣赏。”
胡志强当然不是只会做公关,他也真的关心台湾电影的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在上任两年后便争取了额外的1亿元新台币经费,将1993年定为“电影年”,以长达一年的时间为台湾电影业做一连串实质的基础工程,这是迄今为止在两岸三地都没有出现第二次的创举。当时被胡志强聘请来为“电影年”活动策划掌舵的是影评人焦雄屏,由她主持至今仍在运作的“台湾电影中心”便是在那一年获经济资助而成立的,此机构仍在对台湾电影进行国际推广,颇受好评。
另一个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供人免费查阅的“台湾电影数据库”,至今仍在使用,它由电影学者卢非易领导“电影年学术研究发展部电影数据库研发小组”建立。此外,“电影年”还邀请了一些国际知名的电影专业人士赴台开课,有制片班、编剧班等,也培养了一些幕后电影人才,那时华人社会还没有出现“文化创意产业”一说,这些都算是创见之举。
台湾的官场有一个弊病,就是政务官都喜欢“各吹各的调”,以致“人在政在,人去政息”。胡志强升官他调后,接任的“新闻局局长”没有他这种对电影的由衷的热爱,也无意将“电影年”之类的政策延续下去,因此近十多年台湾的电影产业便处在爹不疼、娘不爱的情况下日渐萎靡不振。
胡志强在“外交”系统走了一圈之后,于2001年选上了台中市长后,又重燃了他对电影的热情,遂积极争取已成为华语电影界年度盛事的金马奖和金马影展在台中市举行。这个愿望在2004年终于实现——金马奖首次在台中市举行。胡志强铆足了劲全力支持金马影展所有相关活动,还邀请了港星林嘉欣当他们的电影大使。颁奖典礼举行之夜,笔者现场目睹了当时的盛况,会场外铺的红地毯足有50米之长,围观看明星的市民布满附近的马路和大楼,至少超过2万人,堪称台中市难得一见的地方盛事。
胡志强连任市长之后,又在2007年争取到两岸三地导演大会在台中市举行,他亲自出席开幕式,又拖着小中风之后行动略微不便的身驱上台致词,并逐一跟出席的百多位导演握手。 ★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