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台湾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几百年来,为台湾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方言、习俗和历史传承,也成为独特的文化资产和文化景观。台湾的客家人,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桃园、新竹、苗栗等县市,南部地区则主要分布在高雄、屏东两县。一直以来,高雄县的美浓小镇不仅以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更以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而傲视台湾。
三面环山,一面临溪,美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200多年前,来自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的客家先民停住了迁徙的脚步。他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把荒草蔓烟变成了良田沃土,他们筑起屋宇、街道、城楼,在这里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如今,美浓小镇居民5万,90%以上都是客家人。与台湾其他地方相比,美浓人不光把自身文化保存在客家文物馆中,还尽量保存在日常的生活里。
优游在美浓乡野,可以看见许多古朴的三合院或者四合院,这是美浓客家人的传统聚落,这中间,有一些是红瓦建筑,叫做“伙房”,那可不是厨房,而是“一伙人”聚族共住的房子,也是家族“敬祖追远”的中心。美浓人的“伙房”可能是三合院或四合院,大小不等,建筑也各有特色,但“祖堂”是必备的空间,作为祭祖之用。客家人重视血脉传承,所以,祖堂对联左边叙述祖先来自大陆何处,右边则叙述到台湾后家族分布于台湾何处,清楚交代祖先迁徙过程。比如这一副对联就描述了美浓曾姓的来源:(祖籍广东嘉应蕉岭)克勤克俭书田润渥续千秋,(宗支辉仁渡宝岛徙弥浓)惟孝惟忠诗礼兰台芳百世。
与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一样,美浓的客家人特别敬重文字,重视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美浓人对纸、字敬重有加,不敢随便毁弃,全镇目前有4处“敬字亭”,专门用来“烧纸”。东门楼是美浓镇最具历史价值的古迹之一,也是台湾无城墙聚落中最大的城门楼,楼高三丈五,门楣上嵌有“大启文明”匾额。崇尚知识、注重教育的客家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文人辈出”,于是,就在四座栅门中的东栅门兴建内楼,与台湾屏东县南大武山的“文笔峰”相望,期望子孙能够“金榜题名”。东门楼原建于乾隆20年,目前我们见到的东门楼是1950年重建的。晴耕雨读,诗书继世,勤劳而聪慧的美浓子弟没有辜负先辈们的厚望,多年来,先后有300多人成为各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美浓因此也有“全台湾博士、硕士人数最多的乡镇”之誉。
2004年3月14日,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经深情朗诵了台湾作家钟理和的名句:“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钟理和也是客家人,虽然生在屏东,但18岁迁居美浓,就此与美浓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美浓,钟理和结识了钟平妹,并与之相恋,但在那个年代,同姓不能结婚,于是,两人远走大陆,直到台湾光复才返回台湾。钟理和在沈阳结婚,在北京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1946年回到台湾后,创作了《笠山农场》、《雨》、《原乡人》等许多感人肺腑的小说,替台湾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1960年,钟理和在贫病中走完短暂的人生。钟理和的青少年时代,在日本侵占下的台湾度过,当时台湾的学校只准读日本书,不准读中国书。为了让子弟不忘根本,当地乡亲暗中办起了家庭私塾,教读中文。受到中国文化洗礼的钟理和,逐渐成为一个执著的爱国主义者。他懂日语,也看日文书籍,但从不说日本话。他宁可失业,决不替日本人办事。经济拮据,在连儿子喝的奶都买不起的情况下,他拒绝以“日本侨民”的身份领取物资补助。在《原乡人》里,他写道:“我从父亲的谈话中知道,原乡原本叫做‘中国’,原乡人叫做‘中国人’。”钟理和先生是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之一,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83年,人们自发在美浓建起了“钟理和纪念馆”,馆里的展示以图片和文稿为主,钟理和先生那著名的《原乡人》手稿就陈列在醒目处。如今,“钟理和纪念馆”俨然为人们的精神殿堂。
美浓还以精美独特的手工艺品闻名,竹器、根雕、陶艺、纸伞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除此之外,客家料理也是美浓的一大特色,其特点在于咸、香、肥,尤以卤猪脚、冬瓜封、梅干扣肉、姜丝大肠、美浓板条最为有名,而野莲、尖瓣花等美浓野蔬特产也是风味独特。(吴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