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五月二十九日电 题:访王云五纪念馆随想
中新社记者陈立宇 曾嘉
台湾已故的名人中,有一种人很是特殊,可称之为连结两岸的标志性人物。曾任北京清华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是这种人物。任过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和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王云五,也是这种人物。
如果说,清华大学是现当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教育机构,那么,商务印书馆又何尝不是数一数二的出版和文化机构。
不论在大陆还是台湾,作为现当代中国出版界的先锋和重镇,两岸的商务印书馆在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传播文化 、扶助学术上都功不可没。
王云五之于上海和台湾的商务印书馆,就如同梅贻琦之于北京和台湾的清华大学。虽一于教育,一于出版,专攻术业有所不同,却皆能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宗旨。连结两岸,承前启后,传承一脉,殊途同归。奉献终生于此。
王云五,本名日祥,号岫庐。广东中山县人,生于一八八八年,卒于一九七九年。著名的出版家、教育家、图书馆事业家。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风云人物,他的故居,也是现在的纪念馆,就座落在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南路三段一条洁净的小巷中。
面积约四百平方米的王云五纪念馆分一楼和地下两层。入门处,触目的是王云五的半身铜像,在记者看来,老人那睿智而又刚毅的眼神,就像是在鞭策和激励每一位前来参观的后辈,要努力精进,自强不已。
铜像背后的木墙板上,浮刻着的是在王云五自题和最喜爱的两句格言:“为学勿萌老态,做人须具童心”。纪念馆的馆长赵佩芳小姐说,这是王云五毕生实践的座右铭。即便是在晚年,他也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的确,有几个人能如王云五般,在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八十一岁还要进行艰难的写作,花了一年九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七册共二百多万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接着又撰写了洋洋二百万言的《中国教学思想史》。
王云五一生的志业,已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用一篇约二百字的铭文予以浓缩。这篇铭文,就雕刻在铜像下方的底座上。
铭文中写道:“先生出身于平凡的学徒,自强不息,以牛马骆驼之精神,苦斗不懈,终成一代奇人。先生在学术文化政治教育上独特之贡献皆已化为时代共有的资产。惟千百年后,先生仍将被记得他是万有文库的主编者,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发明人,现代科学管理之先驱,云五图书馆之缔造人,商务印书馆的伟大斗士与化身。”
金耀基曾说过,他写这篇铭文时,有一种“一部二十五史,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深恐不能把王云五一生的志业说清楚。
纪念馆的地下一层,原是王云五的书房、卧室,放置着的卧具、书桌、坐椅、沙发、藏书、论文等均以原貌呈现,显得简朴、博识、淡泊、宁静。同时还展示有王云五先生大事记、照片、祝寿联、著作、印章、墨宝等物。其中有一篇是先生用毛笔手书的《悼胡适文》,全文充满了对这位中国现代知名学者的追思和怀念。
赵佩芳说,刻苦自学,主修英文的王云五早年在大陆的中国公学任英文教员时,胡适曾是他的学生。一九二一年,王云五经胡适推荐进入商务印书馆,第二年正式就任编译所所长。后来又出任总经理,对推动商务印书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人因此感情深厚。一九五一年,在香港住了两年的王云五来到台湾,并于一九六四年被推举为原系分馆的台湾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在他的领导下,台湾商务印书馆展开了另一阶段积极的出版活动。
极盛时期的商务印书馆,有员工五千多人,在海内外设有包括台湾在内的三十六个分馆,各类办事机构一千多个,所出书刊占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诸多第一,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在海内外铸造了商务印书馆这个民族出版业最著名的品牌。
一九八六年,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经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制发行,赢得全球汉学界赞誉。去年,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的“文津阁四库全书”也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同样轰动全球汉学界。如果说,“两阁并行”系于四库一书,则王云五就是连结两岸商务印书馆最重要的人物了,他与四库全书一样,既是两岸的,也是中国的,王云五如是,梅贻琦也如是。
《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两岸清华人的心目中,梅贻琦就是这样一位“君子”。在两岸商务印书馆人的心目中,王云五不亦是“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