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抵达台北市已经近午夜,朦胧细雨中,还是一如以往到台北做必然要做的事——三更半夜去逛诚品书店。一个城市的人文素养如何,不是看购物中心有多大,剧院有多壮观,而是书市的水平。
从台湾的媒体看来,这个社会对外面的世界兴趣不大。但是从诚品的书架上看,它和中国大陆不是没有相似之处。就像我在大陆知识阶层会去的万圣书园里看到的一样:市面上翻译作品越来越多,甚至有时包装和摆放出来的,比当地出版的还要醒目。经济财管、人文学科,欧美的、日本的,畅销作品、大师经典和新作都有。负责翻译出版的,都是品质不错的出版社。它们引入外地新作的速度很快,一些反映西方当代思潮的书,中文版还找了中文知识界的学者进行导读。
我在万圣时看到这样的景况,往往感觉中国读者对吸取外面知识的饥渴,像是瓶子里一股快要把塞子迸出的气。科技使到新的媒体出现,也使到资讯传播更加便利,不过,那些主持翻译思想类作品的学人作者,还是让我想起百年以前开始努力从外面汲取知识,带入新观念和另一个世界的中国人。书市里有一种迫切感,有不仅仅想赚钱盈利的目的。
诚品里摆着的翻译书,门类看来比大陆的还多。我的感觉可能很主观,但是这里的书市更多的是一分从容。在这里,将其它语文的书籍翻译、出版,不是为了焦虑地要学些什么,而是一种自在的知识交流,语文绝对不应该成为知识交流的障碍。他们有足够有眼光和受过训练的人才从事这项工作,即时把英文、日文的好书带给中文书的读者,使他们不至于错过用另一种语文书写的好作品。
无论是什么原因推动着他们的图书翻译出版事业,在这样市场里的读者,不需要因为自己不懂得英文,而感觉自己落后与渺小,和新进的知识脱离太远。语文因此可以纯粹是一种沟通的语言,并不附带优越感,更重要的,人们关注和辩论的,其实是它所承载的知识内容。
当然,虽然语文只是起沟通的作用,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翻译书的数目,解读出英文在世界书市中的强势。西方世界的思潮风尚,还是领先和影响全球,因此其它人还在通过自己的语言阅读西方的书籍。而回想起自己流连过的美国和英国书店,那里的翻译书类少之又少,通过英文阅读的人和通过中文阅读的人,对彼此世界的理解完全不对等。近年来虽然他们了解中国、亚洲的动力更大,但是往往也是通过用英文书写的书籍。翻译自中文的不是没有,几位中国大陆的当代作家,他们的作品刚开始与西方书市的读者见面,量也不大。
这次到诚品还有一个发现:书架上中英文书相间排列,而不是分作不同部门。我指的不是小说,而是书店进口美国大学出版社的学术类的书。两种语文的书这样陈列,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打破了语文藩篱的做法。台湾的双语知识精英,其实能够自如地两种语文世界中游走,只不过他们不需要去突出自己的“双文化”。
从诚品散步回酒店时,已经接近三点钟。要离开书店时,不觉得累,倒觉得饿。我们才开始找家便利店,买些面包果腹。明天,我们走回台北的现实。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李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