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戏剧鬼才李国修人生谢幕:“外省二代”的体验

2013年07月12日 08: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台湾戏剧鬼才李国修人生谢幕:“外省二代”的体验
    二○一○年,李国修在上海出席科幻偶像连续剧《熊猫人》首播庆典。新华社发

  当红明星创办剧团一生坚守舞台,他被台湾赞为“无可取代的舞台剧天才”;《莎姆雷特》亮相北京艺术节,他成为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舞台的台湾戏剧第一人。1986年放弃明星名利双收的生活,创办“屏风表演班”剧团,凝聚打造了伊能静、赵咏华、郭子乾、九孔、林美秀、万芳等台湾艺人,《三人行不行》系列、《西出阳关》、《京戏启示录》、《北极之光》、《女儿红》等成为台湾常演常红的舞台剧……

  他就是李国修,7月2日凌晨因大肠癌在位于台中的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病逝,享年58岁。

  “这是我最后一次谢幕”

  李国修离世前留下遗言,自己的告别式由徒弟曾国城主持,对曾国城主持的唯一要求“就是逗大家笑”。由于屏风表演班的代表色是红色,他希望所有“屏风”的工作人员都能穿红,也希望所有戏迷带着票根为自己送行。

  2010年,李国修罹患大肠癌,2011年12月发现癌细胞转移至肝脏,但他仍坚强完成《京戏启示录》台北9场演出。李国修离世当天,李国修遗孀王月偕同一双儿女在医院召开记者会,感谢外界关心。王月哽咽表示,李国修生前强调,他这一生非常满足,已带着满满的爱离开大家。这段时间,他已给剧团与家庭做了交代,王月现场公布李国修生前留给外界的遗言录音。

  在这段不到1分钟的录音里,李国修说:“感谢所有朋友与戏迷,对我与家人以及屏风表演班的支持,在我的人生舞台上,这是我最后一次谢幕。”“我留下了27个剧本,请你们细细品味我的戏剧人生”,他说,自己走向了另一个舞台,“在那里,我会认真修行我的编、导、演,继续坚持我的最爱,开门,上台,演戏。”

  李国修的儿子表示,父亲在住院的最后一段时光,谈论生死毫无恐惧,面对生命尽头,态度从容豁达。

  “外省二代”的体验

  李国修的戏剧与人生难解难分。作为“外省二代”,他出生于台北市,祖籍山东莱阳,父亲是一位制作京剧戏鞋的师傅,《京戏启示录》就是李国修以父亲为主角,写出一个平凡人为京戏的付出,展现不断消逝的传统艺术的魅力,深刻而动人。

  他以母亲为原型创作的《女儿红》,在2003年首演时震撼了所有观众的心灵。李国修的母亲在战乱中从大陆辗转到了台湾,终日思乡,得了严重的忧郁症,从来不踏出家门一步。少年李国修曾为这样的母亲感受羞耻,他避谈自己的母亲,以致同学们都以为他没有母亲。直到人到中年,见过人生百态之后,李国修开始对母亲充满同情与歉疚,他体会到经历了动荡的生活,母亲的内心一定有难以抑制的风暴才会一生与抑郁困苦纠缠。于是,他拿起笔来,借着一件母亲的嫁衣,书写了一个在时代变迁中辗转流徙的女人的故事。故事横跨70年,从山东莱阳的纯朴、上世纪30年代的战乱迁徙、内战的炮火、60年代风光一时的台北市中华商场以及现代的台湾客家庄,李国修用历史找到母亲的坚毅、善良、忠厚以及生命中无可奈何的挫折与伤痛,用《女儿红》完成了对母亲的追忆与敬意。

  “外省”的生活背景还令李国修创作了《西出阳关》,在台湾的外省老兵已经渐渐被社会边缘化,他们的生活和感情很少被关注,李国修为他们创作了一部《西出阳关》。写了几个喜欢留连在红包场(歌厅)里的老兵的辛酸生活,写他们的梦想和幻灭,展现出这个人群心底最深处的悲凉,每一场演出观众都会泪如雨下。

  李国修这一生“值得了”

  李国修既是屏风表演班的经营者,也是导演、剧作家和演员,他编剧、导演、出演剧中的灵魂角色,擅长以快速的节奏推展线条繁复、交错的剧情,挖掘人性与生命的各种面貌,在泪水和笑声中呈现人生百味。

  他风格百变,喜剧、悲剧、肢体对话、魔术科幻、传统京剧、诗歌吟唱、歌舞等全融入舞台剧中,题材包括历史、两岸、政坛、民生,而且会以新闻事件入戏。比如1990年,一个日本女孩在台湾自助旅行不幸被害,李国修据此创作了《救国株式会社》,展现在破案过程中社会显露的种种弊端,延伸了对此一新闻事件的思考与反省。

  台湾剧作家纪蔚然认为,李国修是从1980年起,“把话剧提升为舞台剧的开拓者”。他的戏剧让人亲近,仿佛把剧场从殿堂搬到市集。

  台湾导演吴念真感叹,在台湾坚守剧场界非常辛苦,他说每次看见李国修,李国修的表情都很严肃紧张,一直处于工作与创作的状态;然而李国修仍持续创作不辍,创作近30个剧本,还不停重演,非常不容易。

  舞台剧导演鸿鸿认为,台湾民众不把观赏舞台剧当文化养分,剧场因此无法成为一个产业,剧场人总是身兼数职,为了剧团四处奔波。李国修虽是票房保证,屏风表演班却也曾面临困境,得靠旧戏养新戏,不时重演《西出阳关》、《京戏启示录》等票房长红的老戏,才能支撑新戏演出。李国修当初若选择继续当电视、电影演员,大可优裕度日。但他选择了注定不会赚钱的剧场,一生在奔波中创作,这是对艺术的选择。李国修这一生“够了、值得了”,获得群众的认同与尊敬,“物质虽未丰收,精神却饱满充足”。(路梅)

【编辑:郭思远】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