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林氏义庄:两岸历时最久的民间救济机构(图)

2012年10月11日 10:55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林氏义庄:两岸历时最久的民间救济机构(图)
    这座始建于嘉庆年间的老屋叫林氏义庄,曾是两岸历时最长的民间救济机构。至今,村庄里的乡亲对其义举仍感念不已。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龙海角美过井村,有三座并排的两进大厝。平时游客不多,但村民对老屋却极为爱护。这座始建于嘉庆年间的老屋叫林氏义庄,曾是两岸历时最长的民间救济机构。至今,村庄里的乡亲对其义举仍感念不已。

  林氏义庄创始人叫林平侯。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莆山林氏第十四世林应寅迁居台湾淡水兴直堡新庄街。其子林平侯(1766-1844)16岁时入台,一边读书,一边在米店掌管书算,深得东家信任。凭借数年累积的薪酬和东家的借款,林平侯独立开业经营稻米。由于经营得当,林平侯积累了丰厚产业,成为家族的创业人。在台湾垦殖致富之后,“念乡亲贫苦,仿范仲淹义庄之法”,置良田为养赡基金,赈助贫苦族人。他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耗巨资在白石堡过井社兴建林氏义庄,花两年多时间建成。

  林氏义庄占地15亩多,是座具有典型闽南风格的庄园。庄园前有一片砖埕,中座之后建一座二层楼房,右座之后建一列仓廪,配合东西数列对向护厝等,总建筑面积3730平方米。前有鱼池,后有花园,庄门左右侧开,埕前临池护栏和护庄矮墙围拱全庄(如图),结构整齐宽敞,典雅大方。

  走进义庄,“永泽堂”金字木匾悬挂中座大厝门上,前后进中间的西过水亭墙上,镶嵌12块道光元年正月立的“永泽堂林氏义庄”碑文。碑文镌刻着清代书法家吕世虞书写的小楷,工整精美,内容为办庄宗旨和赡赈条规。据载,林家把在台湾淡水海山堡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折合637.9亩),充为义田,年收稻谷除去消耗掉的部分,实收一千六百石。这些稻谷按年运回祖地,供给同宗贫困族人之用,由义庄延请两位诚实公正的族人来管理义庄。林氏族亲,凡贫困之家,年供大米、棉布、嫁娶、丧葬均给予资助。

  林平侯生有五子:国栋、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分别以“饮、水、本、思、源”为记。分家时,排行第三的国华与排行第五的国芳移居板桥,共同创业,合称“本源”,这便是著名的台湾板桥“林本源家族”的由来。林国华生三子:维让、维源、维德,林维源是林氏义庄第三代庄主。清廷于甲午战败,割让台湾予日本,台湾军民以“台湾民主国”名义抗日,推举林维源为“议院院长”,但他推辞不就,捐银100万两资助抗日,随即携眷回厦门,病逝后葬于角美莆山故里,距离林氏义庄不到1公里。

  林维源之子林尔嘉,字叔臧,又作菽庄,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随父离开台湾来到厦门。不久,清廷委以“道员”官职,调入朝廷,光绪三十一(公元1905年)出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商务总会总理。他是第四代林氏义庄庄主,每年由台湾运来的赈济米谷,须先运到厦门经他检验,然后运往义庄分发。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才终止。

  林氏义庄房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分配给佃农居住;上世纪80年代中,退还原业主;1988年,林尔嘉之孙林梁代表台湾林本源家族回祖籍地考察。上世纪90年代初,林家后人出资维修,除后楼、仓廪外,保存完好,整体外观仍不失当年恢宏气势。

  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林平侯创办林氏义庄至1937年,这116年间,林氏义庄在林家祖孙四代的主持下,成了闽台两地著名的慈善机构,其赈期之长,赈面之宽,赈事之恒,为世所罕见。如今,每年的清明节,过井村的村民都会自发地来到林维源墓园扫墓,感念其福德。

  本报记者 陈梦婕

  通讯员 王和春 胡勇钦 李胜武 文/图

【编辑:王义铭】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