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熙熙攘攘的福州东街口前往福建省政府所在地屏山大院,须行经鼓屏路,其右侧的一条城隍街很容易被错过,因为它实在狭小得不像街,而只是曲曲折折的巷弄。如果你在街口稍事停留,会发现那儿立着一块“城隍庙官地碑”,沿着墙上的路标往里走,然后左拐进云步山巷,眼前的景象或许会让你略感失落:福建都城隍庙竟然只是被挤在现代居民楼缝隙里的一座两层建筑。然而在城隍庙香火最为鼎盛的清朝,它曾是占地100多亩的煌煌大庙,几乎将整座冶山全部覆盖,因此当时人们又将福州的冶山称为“城隍山”。
城隍神是守护城池的神祇,古代中国大大小小的城镇几乎都建有城隍庙。建城已2200多年的福州,城隍庙亦历史悠久。据南宋《三山志》载:“城隍庙,府治之东,古有之……晋太康迁城即建今所。”经考证,福州城隍庙是西晋太康三年由太守严高迁城于越王山时所建,距今1700多年,为省垣最早、规模最大的坛庙之一,主祀汉刘邦的忠烈之臣御史周苛,后来“有功烈于民,能御大灾、捍大患者,殁则祀之”,如忠惠之蔡襄,勇武之汤和,义烈之卢珖等等功臣名宦均在陪祀之列。城隍神自唐宋时代就被崇奉为地方最高神圣。明洪武二年,福州冶山城隍庙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清雍正年间题赐“福建都城隍”,成为福建省最高城隍。明代中叶后,定期的祭祀城隍活动逐步形成了城隍庙会,进入清代,城隍庙会规模越来越大。庙会期间,演戏娱神热闹非凡,远近商贩云集开市,城乡居民蜂拥而至,人们既拜神,又购物,还兼看各种表演,赶庙会成为一大盛事。渐渐地,一些赶庙会的“行商”成为“坐商”,开店铺做生意,城隍庙一带形成了商业街区,庙的南侧有了城隍街。
朝代更迭,沧桑巨变,历尽“文革”等劫难兴废后,福建都城隍庙日渐式微,大量文物流失。1997年,在多方支持下福建都城隍庙在原城隍庙阴阳司、侯爷殿的旧址上重建,如今初具规模的城隍庙大殿、三清阁和陈太后殿等占地面积742平方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郑板桥的手迹“城隍庙”镏金大字牌匾张挂于大殿一楼门楣上,左书“护国”、右书“佑民”,且有对联曰:“威镇都城惩腐恶,雄居左海保平安。”大殿二楼供奉城隍公、城隍娘娘、太岁与侯爷。福州屏东泰山宫墙壁上保存着清道光年间所作的“福建十二府州城隍朝泰山”壁画,后人将之摹画到福建都城隍庙大殿的两边墙上,画中的十二府赫然有台湾府城隍,证实了两岸在城隍神信仰上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台湾奉祀城隍神起始于17世纪中叶即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第一座城隍庙建于台南,称“府城陛庙”,清统一台湾后又先后在台南、诸罗、风山三地建起了县级城隍庙,此后随着台湾地方设置的不断扩大,各市、县也都相继建造了城隍庙。“邑人跨海,神随民迁,两岸同根,情钟骨肉”。清代台湾的城隍庙最初多由官府兴建,但后来许多地方民间也纷纷建造,这些庙宇被称为“移民城隍”。 据《福州市宗教志》载,目前台湾各地共有大小城隍庙近50座,均奉福州冶山都城隍庙为祖庙。
由于台湾历史上曾长期隶属福建,许多官员到台湾履任,必须先经过作为福建首郡的福州,福州都城隍庙的祭祀仪式对台湾官员影响甚巨。到近现代,福建都城隍庙在台湾信众心目中的地位仍十分神圣,20世纪80年代后,台南、南投、新竹、高雄等地台胞纷纷组织进香团,专程来福州寻根认祖、晋渴祖神并举行分灵节仪式。福建都城隍庙重修时许多台湾信徒也慷慨捐资,为的是“寻根有所,观览无憾”。1996年秋,首届闽台城隍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州隆重召开,随后又分别在福建的龙海、厦门、长汀召开了三届。如今,福建省都城隍庙香火鼎盛,声名远播,台湾香客纷至沓来,海峡两岸城隍信仰的民间交流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记者 林娟)
●专家点评
福建省文史馆馆员、昙石山博客馆首欧潭生:妈祖是海上保护神,城隍则是陆地保护神,古时有城必有城隍庙。福建都城隍庙作为现存最早的都城隍庙,与台湾的关系十分密切。清代台湾隶属福建,所以台湾的城隍庙都归福建都城隍庙管辖,台湾南投竹山城隍庙就是由福建都城隍庙直接分灵过去的。现在每年都有台湾香客前来福建都城隍庙上香拜祭,更有信徒捐修大殿。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