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台办认真贯彻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山东对台工作的资源优势,精心谋划、积极运作、全力推动,鲁台交流合作持续发展、层次逐步提高、领域不断扩大,取得积极成果。截至2010年9月底,累计来鲁台胞达200万人次,应邀赴台3785项21144人次,赴台旅游6万多人次。
一、 人员往来热络,交流合作密切。鲁台人员往来最初是以少量去台老兵来鲁探亲为主,随后来鲁旅游、考察及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台胞逐年增加。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山东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台办、公安部、民航局等上级部门的支持,青岛、济南、烟台对台直航定期航班相继开通,青岛、济南口岸台胞签注点启动,济南、青岛对花莲、台中包机航班开始运营,每周往来台湾航班 22个,极大便利了鲁台人员往来。为进一步推动交流合作,每年定期召开各级、各部门及有关高校对台交流工作联系会,组织评选表彰优秀对台交流项目,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今年1到9月,来鲁台胞达14.4万人次,我省应邀赴台交流4742人次,赴台旅游40283人次。
二、 交流领域拓宽,交流层次提升。鲁台交流由文化交流起步,现已发展到经贸、教育、体育、科技、卫生、新闻、出版、宗教、金融、旅游等各个领域,呈现出规模扩大、合作深入、层次提升的可喜局面。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国民党副主席、新党主席等100多位台湾政界和200多位台湾经济界知名人士,台湾大学、成功大学等40多所大学校长,民间社团和各界有影响的人士相继来鲁考察交流。山东省社会各界对鲁台交流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同志、著名专家、学者带队的赴台交流团组越来越多,提高了交流层次,提升了交流质量。
三、 大型活动精彩,交流品牌凸显。各地、各部门每年都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型涉台交流活动,其中以文化、青少年、高校三大系列交流活动影响最大。重点以孔子文化、泰山文化、孙子文化、黄河文化、妈祖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组织两岸孔子文化交流节、海峡两岸师生孔孟故里寻根夏令营、 孙子文化交流研讨会、黄河文化夏令营、海峡两岸妈祖文化节、台湾碧霞元君信众立笔大典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去年9月27日,山东、北京、台湾三地实现了“两岸师生同祭孔”,两岸师生及各界代表近15000人参加,增进了两岸师生的感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今年初,由省台办主办的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活动,被国台办主任王毅誉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典范”。鲁台青少年交流以鲁台青年交流季为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交流季已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今年的交流季有来自岛内28所高校、20所中小学校的1000多名台湾师生和大陆近50 所高校、40多所中小学2000多名师生参与。台北市平等小学巧宛然掌中剧团7月份在日照进行交流演出,虽然小朋友只有9到12岁,但每场布袋戏表演都非常认真,他们说,我们来到这里很开心,因为这里的观众都很热情,他们的表演也很厉害,我们想跟他们做朋友。鲁台高校校际往来频繁,每年定期举办“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 鲁台职业教育院校长研讨会” 等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多年的培育,一批对台交流活动已成为鲁台交流合作的知名品牌。
四、 平台载体完善,合作机制健全。2009年12月,国台办批准在枣庄市台儿庄区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去年底挂牌成立。这是大陆第一个两岸交流基地,成为山东省对台交流工作的一个新平台。在国台办和山东省各方面的共同关心与支持下,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台儿庄运河古城规划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76公顷,总投资16亿元。依托交流基地,今年已成功举办了泰和楼奠基仪式、台儿庄大战战史研讨会、 首届海峡两岸运河龙舟大赛、第三届枣台青少年艺术交流夏令营等六项涉台大活动,邀请接待了台湾客人1000多人。省台办在2009年批准在高唐设立鲁台书画艺术交流基地,开创了鲁台两地艺术交流的先河,搭建起新的舞台。台湾赠送大陆的梅花鹿和长鬃山羊在明年春天落户威海刘公岛,将成为山东省对台交流的又一重要平台。经过多年探索,鲁台两地高校、县市间建立了多个合作机制,特别是今年5月“好客山东旅游周”期间,鲁台32个县市建立了旅游合作关系,使鲁台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扩大、夯实了山东与台湾交流合作的基础。
五、 服务机制完备,基层交流增多。多年来,省台办视台胞为亲人,积极为广大台胞排忧解难,做好服务,建立健全各项服务机制。对一些寻找亲人、请求帮助的台胞来访、来信,专人落实,负责到底;在全省设立台胞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方便来鲁台胞就医;定期走访慰问在鲁就读台湾学生,给他们以家的温暖。积极邀请台湾民众来我省参访,仅去年以来,就先后邀请、接待了台北县中和市地方人士参访团、花莲休闲农业参访团、台南市乡镇里长及乡民代表山东参访团等14个基层团组1000多人。他们通过在山东的参观考察,逐渐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共识。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伦】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