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失踪大陆游客大巴车是否坠海说法不一(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在台失踪大陆游客大巴车是否坠海说法不一(图)

2010年10月25日 10:50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月24日,记者几经周折进入苏花公路114.5公里处。图为仍横卧在路上的落石。中新社记者 陈立宇 摄  


 

    因空前暴雨引发的台湾苏花公路大面积坍塌,22日傍晚受困人员仍在救援中。图为整条公路多处损毁严重,险象环生。中新社记者 王健 摄  

  黄金72小时已过

  □﹃大陆游客台湾遇险﹄后续

  昨天的苏花公

  路救援现场是大晴天,对搜寻工作来说比较有利,但截至10月24日晚,台湾苏花公路失踪人员搜索已过了“黄金72小时”,已判定失踪的28人(其中包括20名大陆观光客及领队人员)依然杳无音讯。有关救援人员正在加紧重点区域的搜索。

  寻获一具遗体并非北京领队

  广东团19人失踪和北京领队田园下落不明,牵挂着两岸人民的心。

  台湾搜救人员24日持续搜救苏花公路塌方路段的失联人员。宜兰县消防局表示,24日上午9时5分,搜救人员在苏花公路112.8公里处边坡,发现一具女性遗体,穿着土黄色上衣及牛仔裤,经现场家属指认,证实是在花莲毕士大教养院教师刘芸均,不是北京团领队田园。救难直升机上午已经将她的遗体吊挂送到罗东运动公园,稍后将送到殡仪馆。

  在花莲毕士大教养院教书的刘芸均,日前前往花莲探视姐姐,回程途经苏花公路,不料音讯全无。

  大巴是否坠海说法不一

  前日晚间上,台湾当局“内政部长”江宜桦、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毛治国、军方负责人高华柱在台湾“中央灾害应变中心”召开记者会,针对载有广东团旅客的台湾“创意旅行社”旅游大巴车的行踪,毛治国表示,苏花公路114.5公里处经搜救人员垂降200米,只发现2个轮胎,未发现车身残骸,但115.9到116.1公里这段大崩塌,将列入搜救重点。

  苏花公路一侧是太平洋,一侧是中央山脉峭壁,沿途地势险峻。针对外界指“车子在116公里大崩塌处坠谷后直接入海”的说法,江宜桦表示,原本不排除大面积崩塌时旅游车遭泥石瞬时冲下,但前天空中会勘发现山壁下临海处有一处土石滩,分析“车子不太可能直接入海”。另外,海上并没有漂浮物。

  不过,台北县特种搜救队副队长吴宏益表示,根据以往的搜救经验,汽车也有可能在该处坠谷后被冲入大海。

  拾获汽车残骸无法判定归属

  搜救人员昨天在断崖山谷到海边的600米路段进行了两次搜救,不过搜救没有结果。

  在苏花公路114.5公里处,坍方坡度达到75度,坍塌土石冲入路旁溪谷,台北县特种搜救队的救援人员在溪谷200米处发现了五件物件,分别是一个白色汽车后盖保险杆,一个汽车钥匙,一件白色的小孩衣服,一双女士鞋子,以及一件疑似汽车隔热材料。它们零散分散在溪谷两侧。

  另外,搜救队还发现了一个装高粱酒的瓷瓶,以及一个木质工艺品,这两件物品看起来都很新。

  救难人员将部分残骸送上来之后,也持续发现大客车的传动轴等物品,但目前还无法证实属于哪一辆游览车所有。

  海陆空大搜救15“蛙人”下海

  台北市搜救队的21名搜救人员携带3只搜救犬正在进行搜救,其中一条名为“贝丽”的搜救犬经验丰富,曾参加过2008年的汶川地震搜救工作。

  另外,台湾陆军特战部队自21日即携带生命探测仪及金属探测器进入苏花公路,但一路走过坍方路段,生命探测仪都尚未发现任何生命迹象。

  在昨日发现失踪游览车的传动轴后,15名搜救潜水队员下潜到此处海底搜寻。目前也还没有任何结果。

  在苏花公路116公里靠海处,记者看到,台湾“海巡署”已经出动巡逻舰在海面搜救,天空中也不时有直升机飞过。

  获救游客已有164人返回大陆

  □最新消息

  记者24日从台湾观光部门最新获悉,在台湾遭遇塌方事故的大陆游客,除20人尚未寻获,其余人员均已脱困,其中164人已离开台湾返回大陆,另外85名游客将推迟离台以继续走完行程。

  台湾观光部门称,因本次事故影响行程的249名大陆游客(不包括失联人员),其中8个旅游团的164人已经离台。弘泰旅行社、京城旅行社、福安旅行社、祥华旅行社的4团共85名旅客因调整行程,将推迟离台。

  海旅会成立前方工作组

  在台湾公路塌方灾难中失踪失联的20位大陆居民至今仍下落不明。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24日在台北成立“10·21事故前方工作小组”,将在台及时掌握失踪人员的搜救情况,跟踪搜救进展,实地查看事故现场,安抚和慰问失踪人员家属,并与台旅会密切沟通协作,参与和协助台湾相关单位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这个10人小组由海旅会台北办事处主任范贵山任组长,24日来台的海旅会副秘书长李亚莹、广东省

  旅游协会副会长周开生任副组长,成员由海旅会及广东有关方面人员组成。

  遗体确认为女教师刘芸均

  从24日的搜救情况来看,现场虽已陆续发现汽车残骸,但还不能确定是否为广东旅游团搭乘的游览车。当天上午发现的一具女性遗体后确认为台湾失去联系的女教师刘芸均。

  针对有搜救人员怀疑车体落海,当天台湾水下作业人员进行了水下搜索,但水下混浊、能见度极低,尚未发现残骸或相关物品。

  北京赴台湾游报名全面遇冷

  记者昨天致电北京各家旅行社获悉,目前台湾游报名全面遇冷,近两日没有任何咨询报名电话。自台湾游开放以来,如太鲁阁落石受伤事故也时有发生,多因天气和地质原因所致,但很少有人员遇难。一家大型旅行社告诉记者,台湾游开放两年以来,市场上承接台湾团的旅行社越来越多,台湾游在北京的报价从首年的万元团费

  已经降至4000元至5000元左右。由于报价下降,台湾也成为今年北京市场出境游最火热目的地之一。

  根据台湾交通部门观光局统计,大陆游客10月1日至21日平均每天来台3139人,在苏花公路塌方后1周,10月22日至29日预计来台人数为平均每天4646人,目前还没有接到退团讯息。

  □现场直击

  “道路怎么变成了大瀑布?”

  台湾记者23日跟着搜救人员跋山涉水,挺进满目疮痍的灾区搜寻,回报的状况让人担忧。

  搜救人员23日抢进到苏花公路中断处前方的塌方路段,路基整整流失300多米,路面变成了大瀑布,让人见证到天灾的可怕与无情。

  台湾记者跟着救难人员先经过有两人高的挡路巨石,再穿梭被土石所困的车阵,来到苏花公路114.5公里处,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人吃惊,100多米的路段满布土石,还有连根被拔起的大树横阻。

  “注意,没有石头砸下才过”,搜救人员一个挨一个地通过乱石堆前进,后方的人不断大喊安全为重。由于机具进不去,台军士兵和搜救人员必须徒手搬开土石。救援人员在满是土泥的悬崖垂降救援,困难重重。

  “这次救灾真的很不一样,冒着生命危险,好像在爬天梯,因为落差大、坡度又陡,土石松软,每踏一步都往下陷到泥沼中,要很小心”,宜兰县救援队员李信龙表示。

  宜兰县消防局副局长徐松奕

  奔波多日,带领搜救队员在各个塌方处找人,挺进到苏花公路115.9公里处,山上崩塌处滚滚黄流冲刷而下,“道路怎么变成了大瀑布?”虽是夸张的形容,足见搜救人员心头的震撼。

  除陆上搜寻外,台空军救护队海鸥直升机S70C继续在上空搜寻失踪人车,台湾记者获准登机采访,直击灾后的苏花公路坍方处,绿色山头出现沟状、块状的黄秃面。其中115.9到116.2公里崩坍最严重,陆上看到坍了如半个篮球场的半月形大缺口,从空中鸟瞰,却是大半个山壁都垮了。直升机从海到山,从山到海来回慢飞,飞行人员每处都不放过地仔细搜寻,并且录像提供更多数据。

  直升机结束任务沿着海岸往北飞,飞过灾情惨重的宜兰县苏澳、冬山、五结等乡镇,原本一片汪洋的水城,道路已逐渐“浮”现。

  台湾记者表示:“水退了,但这场宜兰百年未遇大水患的创伤犹痛着,尤其令两岸各界悬念的是,创意旅行社广东旅行团的失联游客,至今仍生死未卜。”

  □游客讲述

  超辣小米辣也成解饿食品

  24日,在台北101大楼,记者眼前所见的31名云南团成员脸上漾着劫后余生的淡然微笑。43小时身处困境、24小时饥肠辘辘,如今他们面对生命有了另一种坦然。

  团员们向记者回忆起当时惊险的43小时。

  21日11时45分左右,他们乘坐的游览车在行进到苏花公路144公里到115公里处附近停了下来,前面严重堵塞。

  “窗外狂风暴雨夹杂着石头,公路已经积满了泥水,基本看不到路面。”带队的云南国旅导游张燕说,前方爆发土石流,有车被砸中,情况十分危险。司机随即把车辆停到植被较完整的安全位置。

  期间,前方贵州团的客车因为有人被砸伤,到云南团的车上借创可贴。“大家都尽量地提供帮忙。当时还有不少其他车上下来的乘客跑到我们这里避难了。”张燕说。

  张燕告诉大家:“如果能走出去,救援队伍肯定早就进来了。我们没有雨具和保护措施,贸然出去会更危险。大家稍安勿躁,相信外面的人正在紧张施救。”

  另一名带队的台湾豪鹏旅行社导游黄静芝,则不停通过电话与外界联络,告诉外界目前受困区的情况,并及时把救援最新进展传递给大家。饥饿袭来,大家开始把所有的食品都拿出来平分。“紧张、恐惧,但还是相互鼓励,加油。”黄静芝说,云南团游客因为来自一个公司内部,大家十分团结,在关键时刻凭着一股拧在一起的团队精神渡过最艰难的关头。

  晚上很难过,外面的雨依然没有停息。山风吓人。瓜子吃完了,瓜子壳被一一吞下。超级辛辣的小米辣也成为解饿食品。等到第二天中午时分,等来了救援直升机空投的食品。

  本组稿件据新华社、《北京晚报》、《法制晚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