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出席后ECFA时代两岸企业布局策略高峰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陈健出席后ECFA时代两岸企业布局策略高峰会

2010年09月27日 20: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台北9月27日电 (记者陈立宇 王健)大陆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与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共同举办的“后ECFA时代两岸企业布局策略高峰会”27日在台北举行。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商务部副部长陈健率领近30家大陆企业及商协会代表与会。

  陈健在致辞时回顾了两岸经贸交流走过的历程及取得的成果。他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经贸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感情,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目前,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岸贸易额连续4年超千亿美元,今年更有望突破1400亿美元。截至目前,在大陆设立的台资企业已超过8万家,台商实际投资金额达510亿美元,已有60多万台胞在大陆定居。自台湾开放陆资入岛以来,目前已有49家大陆企业赴台湾投资设立了企业或分支机构,投资金额合计1.26亿美元。

  陈健指出,今年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从此进入了制度化合作的历史新阶段,并提供了机制保障,也为两岸进一步开创经济大交流、大合作的新格局创造了新的契机,对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陈健强调,要把握框架协议签署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两岸经贸往来、扩大两岸企业合作,并提出了四点希望:

  一、务实协商,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他说,当前框架协议已经正式生效,希望两岸有关方面携手合作,共同落实好框架协议的各项内容,促成早期收获尽早实施,让实实在在的好处早日惠及两岸同胞。框架协议的签署只是两岸制度化合作的一个开端,协议生效后,两岸还将继续展开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保护协议和争端解决协议等4个单项协议的商谈。这4个协议涉及的领域更广、范围更宽、内容更细,需要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努力秉持“平等协商、互利双赢、彼此照顾对方关切”的原则,共同推进后续商谈工作,为两岸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携手并进,力促两岸经贸交流双向发展。

  陈健说,框架协议的签署为两岸展开全面、直接、双向经贸合作敞开了大门,成为推动陆资入岛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已有49家大陆企业入岛投资,虽然投资金额与大陆每年数百亿美元的对外投资相比,还非常有限。但仍然要看到这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是未来两岸经贸往来的关键一步,发展潜力是无限的。

  他表示,今后将继续鼓励并协助有意愿的大陆企业入岛投资,同时加强政策指导、做好咨询服务。同时,也希望台湾方面能够尽快出台并完善陆资入岛配套措施,提高便利化水平。

  三、加快调整,保持台商经营优势和永续发展。

  陈健说,自1987年台胞投资大陆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商在大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大陆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往台商习惯的低工资、低税负、高能耗的发展模式正在改变,为保障经营优势并永续发展,希望广大台商实现市场和产业调整。更加重视开拓大陆内需市场。更加重视产业转型升级。

  他说,从两岸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历程看,必须引导和鼓励企业从一般的生产加工环节向产业的两端延伸,向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延伸,向产品的品牌营销和市场拓展延伸。希望广大台商能够加强与大陆企业的合作与配套,共同构筑两岸产业链,从合作代工生产逐步走向研发和营销合作。

  四、放眼全球、深化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大市场。

  陈健指出,目前,两岸共同面对着不稳定、不确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两岸应该抓住框架协议带来的新机遇,放眼世界、加强合作,争取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只有将大陆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与台湾的技术、研发、营销和管理优势进一步融合,才能激发出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效应;二是加强和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特别是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等新兴产业的合作,制定共同的产业标准,努力打造中华民族的自主品牌,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两岸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会后,陈健与台北世贸中心董事长王志刚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关心的问题。

参与互动(0)
【编辑:闻育旻】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