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投洽会侧记:凸显台湾特色 两岸共创商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第14届投洽会侧记:凸显台湾特色 两岸共创商机

2010年09月10日 09:4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9月8日在厦门拉开帷幕。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再次聚首鹭岛,同谋经济合作发展商机。

  再创历届最高水平

  本届“9·8”投洽会由商务部、联合国贸发会议等联合主办,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唯一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性展览会。本次会议的展览规模与上届相比增加了400个国际标准展位,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中介组织和公司企业,通过设立于会展中心的3214个展位,全面呈现各自投资优势、引资环境及合作商机。

  本届投洽会受到境内外客商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开幕式当天,就吸引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的627个境外机构组团以及1.5万名境外客商赴会。就参会团组数、客商数和国别数情况看,此次投洽会规模及国际性都创下历届之最。

  同时,应邀出席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的冰岛总统、莫桑比克总理、保加利亚副总统、加纳副总统、秘鲁副总统、牙买加众议长、蒙古国副总理、津巴布韦副总理等8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澳门特首崔世安、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等,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一道,见证了第十四届投洽会开馆的盛大时刻。本届投洽会与会嘉宾和客商层次均创下“9·8”投洽会历届最高水平。

  以行业为主开展交流

  本届投洽会首次以新能源、高新科技、节能环保、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工程承包、服务外包、旅游和金融等行业为主线,在展览、展示、项目对接和论坛研讨等各个板块内容的同时,全方位突出当前中国国际投资合作的重点行业,大力推动投资、引资、融资各方在这些领域开展国际投资交流与合作。

  本届投洽会注重按照行业招商特点设置展区,如首次举办“2010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暨新能源展览会”,集中展示当前节能环保与新能源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共建和谐地产环境” 为主题,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围绕“海峡旅游、合作共赢”议题,举办第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

  本次投洽会强调,按投资合作重点行业开展项目洽谈对接服务。在综合对接、专题对接、精品对接、网上对接和投资商投资计划说明会5大类21场对接活动中,开发园区、新能源、企业上市服务、生物医药与健康环保等11场行业性对接活动为首次举办。

  为提升展示、洽谈实效,投洽会组委会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合作,首次上线开通了“网上投洽会”(www.cifit.cn),实现网上参展、项目推介、实时沟通洽谈等专业服务功能。

  主题务实内容丰富

  大会期间共举办44场各类论坛、研讨及推介等活动。其中,由商务部举办的20场活动,内容涉及节能环保、反垄断法、投资风险控制、服务外包等方面;国家有关部委、组委会、部分成员单位及其他机构举办海外华商投资中国推介会、国际商会领袖论坛、资本论坛等24场专题论坛。

  投洽会的系列论坛、研讨会等总体呈现主题更加务实、内容更加丰富、演讲嘉宾层次更高、与会听众更踊跃的特点。如“浙商走进洽谈会”活动,宗庆后、南存辉等10多位知名浙籍企业家齐聚论道,为海西发展研讨支招;首届“海西成长企业投融资发展论坛”、“潮涌海西经济论坛”等在大会期间陆续举行。

  此外,北京、上海、重庆、河南、安徽、新疆、温州等省区市还举办招商推介会。波兰、韩国、冰岛、芬兰、立陶宛、柬埔寨、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继举办了多场投资环境说明会。

  凸显对台特色和内容

  本届投洽会还充分利用海峡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海西建设全面推进的有利契机,着力加大与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

  在展览方面,台湾客商积极踊跃,参展规模大幅提高。除举办“海峡旅游博览会”外,还设置“台湾地区县市招商展区”和“台湾地区商品展区”。而中国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首设台湾展区,台湾地产商首次组团登陆招商,在两岸土地合作上意义不凡。由台湾土地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台湾地产项目专场招商推介会”,招商规模达80多亿元人民币。

  在论坛研讨会方面,商务部、国台办以及大会组委会,围绕ECFA议题举办了“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物联网交流对接暨产业发展趋势论坛”、“两岸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研讨会等。

  在项目对接方面,除两岸亲情联谊会外,今年还将继续推出“台资企业投资项目对接会”、“台湾农业企业投资项目对接会”和“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

  携手两岸,走向世界。海峡两岸的精诚合作,正在迈入合作互利的新时期。(章文秀 吴迅颖)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娜】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