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的1939年12月,血战14天,1.4万名中国儿郎战死这里,这里是广西南宁50公里外的昆仑关。
71年后的2010年8月17日,参加“情系八桂——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的两岸文化、教育界人士,手持黄菊花走近昆仑关战役旧址。一向健谈活跃的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先生此时反复自语的只有4个字:肃然起敬。通往阵亡将士墓的台阶高达331阶,但台湾交流团中六七十岁的老先生们都步行到墓前,70多岁的台前“陆委会”主委张京育先生说:“家父也是抗战烽火中的一名中国军人,我这是第二次到广西,第一次就是抗战时随父母来的。我们的脚下是前辈先烈为国捐躯的土地,他们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光。”
昆仑关,两山对峙形成的自然关口,自古有“雄关独峙镇南天”之称,是南宁通往柳州、桂林的必经隘口。1939年11月,日军从钦州湾登陆,占领南宁,攻占昆仑关。中国军队调兵40万组织了以昆仑关为主战场的“桂南会战”。1939年12月18日至31日,中国将士阵亡1.4万人,最终夺回昆仑关。这个数字的后面,是戴安澜师长身先士卒挥刀向敌,身负重伤不下火线;是1万多名士兵前仆后继冲向敌阵;是被日军毒气弹呛瞎双眼的士兵凭感觉向着军旗的方向致以最后敬礼……他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桂林,守住了重庆。
通往将士墓的朴素庄严的石牌楼上,“昆仑关下英雄记 革命军前金石光”、“战绩令人怀壮烈 国殇为鬼亦雄奇”、“雄关铭勋”的题联、题字,令人荡气回肠,题者蒋中正、于右任、顾祝同、李宗仁的名字也清晰如昨。时隔近70年仍然传递出当时战役的铁血和铁血中的深情。
1940年到194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昆仑关修建了阵亡将士墓园。历史的纷争曾经令两岸仇视敌对,但是这座墓园云淡风轻、安度春秋,墓园的物品穿越了60多年光阴原物保留。问起自愿在此守墓的欧启伦老人,他说:“他们(阵亡将士)是为抗日而死,为老百姓而死,这样的人谁会去动他?无论发生什么,周围的老百姓都自愿保护这个墓园。”
在昆仑关战役博物馆,记者看到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昆仑关阵亡士兵韦灿颁发的“烈士证书”。在台湾曾经在参加昆仑关战役的部队服过役的“华视”董事长周蓉生说:“两岸应该有智慧共同面对共有的历史。”
2006年,昆仑关战役旧址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旧址内建成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选择12月18日昆仑关战役纪念日开馆。博物馆前矗立着一片青石石林,每条青石上都刻有2个中国姓氏,他们是1万多名未留下姓名的阵亡士兵的墓碑,每位走过的台湾交流团团员都放慢脚步,或者在石林前肃立片刻。有3000多阵亡将士的姓名镌刻在博物馆内的纪念墙上,馆内设立为他们献花的电子屏幕。记者注意到一位团员一直站在电脑前点击烈士的名字,问她:“有熟悉的名字吗?”她答:“没有。但是我好想留下来一天,把3000多个名字都点击一遍。”随着她的点击,哀悼的音乐一遍遍响起来……
如此精心的设计出自昆仑关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子戴复东之手。戴复东是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父亲年仅38岁为国捐躯之时,戴复东才14岁,当有记者采访时问到父亲对他的影响,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父亲对国家、对民族一腔忠诚,义无反顾。所以我看问题,想事情,总是从大处着眼。只要是对祖国的建设与发展有利的事,我戴复东就必须去一丝不苟地做好它。”他的父亲守护了这片土地,而他在这片土地上主持设计了百项建筑,包括这座激励一辈又一辈中华儿女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下个月来就好了,我们馆收藏的两岸纪念昆仑关的诗文、书法展就开幕了。”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主任方建诠告诉记者。在博物馆记者看到一本《昆仑关历代诗词联选》,里面既有“国民党政要所题词联”部分,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题词联”一章,其中戴复东的一阙《满江红》令记者印象深刻:“虑神州壮丽,手足离缺。锦绣宏图需洒汗,炎黄后代休流血。宿愿偿,来日奠英灵,歌天阙!”(记者 陈晓星)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伦】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