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几乎所有源自大陆的菜系都带着乡愁的味道。唯有云南菜,乡愁之上还有着难以言说的悲情。
风格杂糅“滇缅泰”
台湾的云南餐馆不算多,可也不少,时而寥若晨星,时而又扎堆出现。
台北永吉街街口处一家“滇味厨房”,占尽地利之便,常大排长龙。店里的桌椅都小小的,尽可能地利用空间。菜单上,自然少不了过桥米线、小锅米线、汽锅鸡等云南餐馆当家菜。米线端上来,是改良过的,少油、清淡;凉菜不太酸也不太辣,颇合台湾人口味。看店里的介绍,还是一间连锁名店,不少电视台节目推介过,许多名人光顾过,“连爷爷”都常来吃呢。老板娘40多岁,正用纯正的云南乡音打电话。转过身来招呼客人,却是满口的台湾“国语”。以为她是大陆新娘,她却连云南都没有去过!老板娘笑说父辈是云南腾冲龙陵人,经缅甸来台。出生在台湾的她,跟长辈学得一口云南话。这算是台湾一大特色,就连著名影星林青霞,跟父母也是讲山东话。在那隔海相望、生死两茫茫的年代,这似乎是外省人对其来处的一种纪念方式。
更多时候,台湾云南人开的餐馆冠以“滇缅泰料理”之名,有点拗口的名字交待了店主人来台的路线图。台湾南端海滨小镇垦丁的街市上就有这么一家。进去一看,装修风格与其说是云南餐馆,不如说是泰国菜馆。菜单上果然既有地道云南菜酸腌菜炒肉,又有正宗泰国菜虾酱空心菜,当然还有说不清是泰国菜还是云南傣家菜的凉拌木瓜丝。装米饭用的是锡制容器,可能是泰国的,也可能是缅甸的。跑堂的小伙子一看就是云南人,眉宇间还有着丛林的气息,从缅甸来台未久,讲台湾“国语”时还带着云南口音。至于这里的主人,不用说和“泰缅孤军”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价廉物美生意隆
这段故事或许快被世人遗忘,故事里的主角及其后代,因为乘上了不同的“时代列车”,命运也大不相同。
1949年,国民党军队李弥残部未跟随蒋介石败走台湾,而是奉命“转进”缅甸,就近准备“反攻大陆”。后在国际压力下,蒋介石下令撤军,两次撤军约有1万多人赴台。留下数千人及其眷属则在泰缅边境丛林中艰难求存,被台湾人统称为“泰缅孤军”。
当年撤台的云南籍军人及其家属,大多被安置在特意为他们建立的南投清境农场和桃园、屏东等地的眷村中。离家千里,难免思念家乡的美食,同时也是为了谋生,许多人便开始做起云南菜生意来。当然,限于所能得到的食材和调料,所谓的云南菜也不过是米线、汽锅鸡和大薄片、椒麻鸡、豌豆粉之类的家常菜。价廉物美,口味也适中的云南菜渐渐声名远播,云南眷村的邻近地区一般都会发展成为云南美食大本营。
安置在清境农场的云南人以傣族为多,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保留较完整,其云南菜也以酸甜辣适中的傣家菜风格独树一帜。清境农场后来发展成为台湾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云南风味餐厅和傣家节庆风俗成为清境农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更有创业精神的云南籍眷村第二代,将云南餐馆开到了全台各处,有的发展成了连锁名店,如滇味厨房。对于他们来说,父辈的“丛林历险记”只是故事而已。
沧海桑田是命运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留在当地的所谓“泰缅孤军”后裔陆续以各种方式赴台,其命运却与早期从缅甸撤台者大相径庭。他们中的一部分循正规渠道来台学习和工作,生活尚可,杂糅滇缅泰风味的云南餐馆多为他们所开;另一部分人因为在泰缅没有身份,多靠购买假出境证明来台。原指望台湾当局能给他们身份和家的感觉,却因政策变动、政局变化等原因迟迟不能如愿。没有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生存,尝尽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老乡所开的云南餐馆常常成为他们的栖身之所。
这种情形,直到2008年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赢得了台湾“大选”上台,才有了转机。2008年7月,近千名来自缅甸北部的“孤军”后裔以各种方式向当局陈情,要求解决延宕多年的身份问题和相关权益。不久,台湾“内政部”承诺将出台解决方案。2009年6月,台“内政部”宣布,滞留台湾地区的“泰缅孤军”后裔可换领台湾地区居留证,合法在台居留或定居。
历史的沧海桑田,在这群云南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每次在台湾品尝云南菜,探访过泰北李弥残部聚居地的我,心头都会涌上一句话:咱吃的不是菜,是历史。(记者 王尧 吴亚明)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伦】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