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热议签署ECFA 称两岸"翻新页""开新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媒体热议签署ECFA 称两岸"翻新页""开新门"

2010年07月01日 09:4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举行两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岛内媒体普遍认为,ECFA的签署在两岸关系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也为两岸关系前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ECFA有助台海和平繁荣

  台湾《联合报》在今天的头版刊登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全文,并在其他两个重要版面以《ECFA签了》为醒目标题,对两岸签署ECFA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中国时报》将两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相关新闻列为“焦点新闻”,关注两会领导人对此次会谈和签署ECFA重要意义的表态,并报道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台湾当局相关部门及美国智库肯定ECFA对台湾经济的实际效益。该报在今天刊登《马:签署ECFA有利产业创新》,文章引述马英九的话:“签署ECFA对台湾开展全新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种创新,将台湾打造成全球创新中心、亚太经贸枢纽、台商营运总部及外商区域营运总部,有创新观念才能继续往前迈进。”文章指出,“两岸签署ECFA,有助台海和平与繁荣”。

  《经济日报》在头版刊登了题为《ECFA签了 两岸关系里程碑》的两会领导人重庆会谈大幅照片,并用“双社论”模式对ECFA进行解析。《经济日报》在社论中指出,签署ECFA之后,两岸终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双方的经贸关系将变成双向往来、更加自由,但也更有制度与规范的新合作关系。

  《工商时报》也在头版刊登了题为《ECFA签了 两岸全面大三通》的文章和两会领导人重庆会谈照片,并在《两岸全面通商时代来临》的文章中指出,两岸中断近60年的“三通”进程,在近两年陆续完成通航、通邮后,ECFA的签署象征着两岸全面通商,也正式宣告两岸关系进入“大三通”时代,并为两岸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提供了强力支撑。

  《旺报》头版刊登《两岸签署ECFA 台湾经贸大跃进》的文章。该报刊发的社评说,两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举行并签署ECFA,这是自1987年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关系发展最关键的一步,也为两岸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奠定了制度化的基础。

  “中央社”网站在要闻位置报道了会谈消息。报道引述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的话:ECFA必将再为两岸关注的未来经贸发展注入成长动能,使两岸关系走向“互惠繁荣”的境界。

  ECFA关税减让台湾赚到钱

  ECFA的签署,让台湾工商农渔等相关业界受益,他们十分兴奋。岛内媒体纷纷列表、算细账,表示ECFA的签署,大陆多有让利,台湾赚到了。

  今天出版的《中国时报》用大篇幅文章评论ECFA签订后,台湾工商产业界的受益情况。《ECFA关税减让,我将倒赚261亿》一文中说,两岸签署ECFA后,大陆对台湾调降关税的早期收获产品清单计539项、仅此大陆方面关税损失就达295.7亿元(新台币,下同);台湾对大陆降税项目有267项、台湾方面关税损失34亿元,两者相扣减后,台湾将少付261.7亿元关税,估算双方关税损失比例为1比8.7。

  《旺报》在重要版面刊登了《王毅:陆资入台可创就业机会》,文章正面评价签署ECFA可降低经营成本,可促进就业空间,有利于更好地形成两岸产业布局,使两岸资源更有效配置,在各自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上,更好协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两岸关系先经后政先易后难

  岛内媒体在关注ECFA签署的同时,对于台湾与别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FTA),大陆方面是什么态度十分关注。

  今天的《中国时报》在头版刊登《台湾与他国签订FTA,王毅表示合情合理》的文章。文章说,中台办主任王毅用“合情合理对待,务实妥善处理”两句话,表达了大陆对台湾与他国签订FTA的态度。王毅表示,只要两岸保持良性互动,不断增进互信,对于台湾与其他国家商签FTA的希望,他相信一定可以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文章说,在被问到何时是开启两岸政治对话的时机时,王毅表示,大陆目前仍然坚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两岸刚签署ECFA,经济领域仍有很多课题需要一个个协商,所以,今后一段时间,两岸关系的重点应先放在经济、科技交流,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还可增加一些文化、教育交流。“政治问题是两岸关系的核心,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迟早要面对,但不是现在,将来时机成熟后,双方可以创造条件。”

  此外,台湾TVBS、中天、东森等电视媒体,则及时报道了两会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以及岛内知名人士、各界对ECFA的反应。(记者 徐蕾 吴亚明)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