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七月二日电 题:访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度
中新社记者陈立宇 邹辉
依约到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度家里访问。一进门,记者一下子就“傻了眼”,只见近百平方米的客厅,除了一条通往内室的小道,一块十来平方米的地方摆着沙发茶几招待客人外,其余地方都放满了他收藏的物件,大至黃梨木古董家具,小至茶壶、扳指,上下相迭,应有尽有。
“里面也满了,实在是太多了,整理也整理不过来,干脆就这样堆放着”王度边招呼着记者边说。
问王先生大概有多少收藏品。王度说:“大约有五万多件,三十多个门类,放在这里的只是一部分”。记者估摸着,若全部陈列出来,足可开一个大型博物馆。
台湾知名收藏家黄健亮曾评价说,“王度的紫砂杂项收藏堪称海内第一”。
年近七十的王度出身将门,看起来腰板依然挺直,颇有乃父之风。有人说他是“壶痴”,有人说他对收藏刀剑的痴迷绝不亚于茶壶。
王度说,他对收藏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十几岁时便迷上集邮。从此一发不可收。
自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王度便负籍留学美国,先是白天上课,晚上到餐馆打工赚取学费。后来,他索性自己开起了餐馆,一家一家地开,直到拥有七家连锁店,为日后做大收藏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虽然经营餐馆十分繁忙,但并没有影响王度的收藏爱好。他常利用餐馆下午两点到五点的空档时间,到古董店去逛,见到好东西就收。日积月累使他的收藏开始初具规模。其中又以刀剑类最为可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度邂逅了后来他口中戏称的“害人壶”——陈鸣远款“束柴三友壶”,从此开始了他和紫砂壶二十余年的不解之缘。
据王先生介绍,有一天,他在纽约的古董市场看上了六把大陆“文革”期间外流的宜兴古壶。
“当时我对紫砂壶尚无深入研究,并不知道陈鸣远是谁,只是觉得这批壶的造型古朴,壶质温润,基于不忍中华文物流散异域的想法,花了六百美元买下了这六把宜兴古壶。不久后在香港的茶具文物馆中才无意间发现,原来陈鸣远竟是清初收藏紫砂壶的大家,这使我想起那六件宜兴古壶中,有一把是将松、竹、梅三种材段束成壶身的束柴三友壶,底款就有以楷书精刻的陈鸣远三个字”。王度说。
后来,这把束柴三友壶被专家鉴定为是最早的宜兴紫砂壶,已传世四百多年,世界上现仅存两把。
一九八四年因老父年事渐高,也出于落叶归根的考虑,王度用三年时间逐步结束了在美国的餐饮事业,将资金带回台湾,除了买住房,就把剩余的银钱投入到紫砂壶的收藏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要是造型、做工、胎质达到水准的,王度几乎是来者不拒。“手头有一千元,就敢买一千五的”,入不敷出,以房抵押也在所不惜,以致有人称他为“壶疯”。
这也是他戏称那把束柴三友壶是“害人壶”的原因。经过二十多年,他收藏的各种名壶已达到上千把。
“我一旦喜爱上一种东西,就会疯狂地展开收藏,总要到有系统了,才肯罢休”!王度说。
回台湾定居后,王度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从事文物收藏,他的爱好也更趋广泛,从刀剑、紫砂壶到古镜,再到鼻烟壶、如意、扳指、带钩、带扳、漆器、西藏文物、玉器、家具等等,多达三十多类。他自己也因“身经百战”成了眼光锐利的鉴赏家。
如今,王度已出版了十四本收藏品珍藏图册,每本分门别类,选藏品三五百件,期能永远留给后世。
王度曾在一本图册的自序中说:“台湾比我富有的人太多了,但像我四十年如一日,爱文物的人并不多,因为大家不知道中华文物之美,世界之最”。
纵横文物收藏四十余年的王度,不知曾为收藏某件珍品而有过千辛万苦的执着,然而王度也有着通达和爱国、爱民族的收藏观。
他对记者说:“再珍稀的宝物也都是暂得于己而已,今天我手上的各种文物,千百年来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宝玩,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过客,我的收藏主要以中华文物为主,将来这些收藏不管如何处理,有一条一定得坚持的就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文物,就应留在中国,不能落到外国人手中。”说这话时,王度语气铿锵,眼光坚定。
欣慰的是,目前除台湾外,香港和大陆都留存有他收藏的作品。就在北京大学庆祝建校一百零六周年之际,王度将他精选的三百余件收藏品,包括西藏文物、带钩、紫砂壶、暖炉等提供给了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作长久性展出。
“想想老天已对我太厚爱了,让我拥有过这么多的宝物,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加到保护中华文物的行列中,让我们为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尽一些心力吧!对我而言,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我心足了”。这是王度的自白。
为此,他虽年事渐高,仍常穿行于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