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2月16日电 题:中国小散户的“认购证故事”
中新社记者 姜煜
“如果当初买了股票认购证,我现在就不是一个小散户了。”有着17年股龄的上海市民郑惟仁每次谈起这段往事,都会不无遗憾地如此感叹。
由于投资者日益增多,股票供不应求,1992年,刚刚成立两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股票认购证制度,所持认购证尾数与摇号结果相符者,方能有机会购买股票。据曾销售过此种认购证的工商银行上海南京西路营业部职员邹彤回忆,当年购买第一批认购证的上海市民寥寥无几,“大家觉得价格太贵,且中签的机率不大”。
郑惟仁当初的确是因为觉得贵才没去买认购证,“我记得当年的工资也就几百元,我们退休工人的收入还更低些,30元不是小数”。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张神奇的纸片随后会带来如此巨大的财富。
“第一批认购证的中签率非常高,我记得其中一张尾数是2的摇中了好几次,听说持有这张认购证的投资者至少获得了上千倍的收益。仅仅把认购证转手卖掉就能赚八千到一万元。不过当初我自己也没有买认购证,至今还被太太数落呢。”当时身处“近水楼台”,却与“财运”擦肩而过的邹彤笑着说。
郑惟仁1993年正式踏入股市时,已不再需要认购证,但购买股票仍需通过抽签的方式,资金多者中签率高。自称“钱不多可运气还不错”的郑惟仁接连中签,为其炒股生涯掘得“启动资金”,在随后的1997年以及2007年两波大牛市中,这位错过了认购证的老人家终于从股市中挣出了两套房产。
像郑惟仁这样的成功者,在中国的股市小散户中自然属于少数,但毕竟“二十年来谙世路”,一张刊登于媒体的照片显示,经过无数次锤炼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小散户们,已经练就了坦然面对沉浮的心态,他们甚至可以在满盘皆墨的大屏幕下悠然地打太极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20年来股市已成为中国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的投资者对于股市的运作已相当熟悉。
最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普通投资者对本国政治、经济动向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说:“从来没有一所学校,也从来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能像资本市场那样,让中国的普通投资者真切地关心国家大事、深入地了解国家政策的变化”。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最新透露,目前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有891家,股票总市值17.8万亿人民币,每天的交易量1500亿,9970万的开户数更位居世界各交易所前列。
在这为数近亿的庞大投资者群体中,中小散户占了很大比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前行长、上交所筹建“三人小组”成员之一龚浩成在此前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曾强调: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忘记中小投资者作出的贡献。(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段红彪】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