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的成功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如果有人在2005年12月认购了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并采取红利再投资的分红方式,那么今天他投入的资金已经涨到了13倍,10万变成了130多万。在以公开数据说话的公募基金领域中,这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而这一故事,也造就了王亚伟传奇般的投资生涯。
细碎的阳光投射进“七彩云南庆丰祥”茶楼,透过窗户望出去,阳光下的金色银杏,分外璀璨。想像中,中国“最牛基金经理”应该是意气风发,侃侃而谈。而这天,当真实的王亚伟坐在面前,他却是显得那么平和谦逊,文静敦厚。
不疾不徐的语速,即使谈论的是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事件和精彩的投资智慧;在他平静的语气中,一切都变得平凡起来。王亚伟说,“自己并不比别人更聪明”。
王亚伟是目前在位的三位从业时间最长的第一代基金经理之一,管理着中国累计净值最高的基金——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在今天中国的证券市场中,鲜有人不知道王亚伟。
也许中国股市深藏着超越王亚伟投资业绩的高手,但是王亚伟的身份始终是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他服务的对象始终是中国最基层的普通投资者——基民。
投资工作给我快乐
王亚伟与证券业结缘是在1995年。那一年,出于对证券投资的兴趣,王亚伟成了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一名普通的研究部经理。1998年,国内基金业开启,华夏基金开始筹建,王亚伟加入筹备组,正式开始了他的基金投资职业生涯。这一份工作,一干就是12年。
“没有人能够记住第二名!”在2005年之前,王亚伟虽然业绩不错,但并没有创造出让人过目不忘的骄人成绩。
然而,2005年,似乎成为王亚伟事业的重大转折点。“如果你能够见到王亚伟,一定帮我问问2005年他去美国是不是有什么奇遇或者顿悟,为什么回国之后业绩这么好!”当记者把一个年轻基金经理的疑惑说给王亚伟听时,他笑了,“真的没有什么奇遇,当时是参加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培训,三个月里和另外三十名同学一起在学校学习,并参访了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美国之旅,让我能够跳出中国相对封闭的市场,从历史角度和国际视野来观察当时国内市场所处的阶段,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索国内市场的发展方向。”
2005年12月,王亚伟接手华夏大盘精选基金。2006年,华夏大盘以154.49%的业绩在118只基金中排名第12。2007年,王亚伟一战成名,成为“中国最赚钱的基金经理”;2008年股市“大熊”,但在这一年,王亚伟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成为“最抗跌”的基金管理人;2009年,市场快速反弹,王亚伟又成了“股基王”;在市场反复震荡的2010年,他继续书写着骄人业绩的传奇。
面对如此多的“标签”,王亚伟最喜欢却只有一个——“基金经理”!今年,王亚伟辞去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一职,引发市场关注,对此王亚伟笑言:“基金经理是我的主业,投委会主席是辅业,我这是进行主辅分离,为的是更聚焦于主业。”
“有人说,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的基金经理,所面对的是巨大的压力、无时不在的诱惑、偶然的满足、频繁的挫败、短暂的掌声和永远的遗憾!为什么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你依然能够心无旁骛地坚守在公募基金投资一线?”
面对记者的疑惑,王亚伟笑言,“我喜欢做投资。世界上有很多工作是重复性的劳动,而投资对我而言,每天都是新鲜的,有很多东西需要关注、学习。作为公募基金经理,为普通老百姓理财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喜欢做的事情又同时对社会有意义,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从容淡定敬畏市场
“独立思考、情绪稳定,对人性和机构的行为特点有敏锐的洞察力。”或许,最成功的基金经理都具备相同的特质。无论他是巴菲特,彼得林奇,还是王亚伟。
“他思想敏锐,却不会执著于自我,如果说贪婪和恐惧是投资的必经之路,王亚伟这两方面的情绪都不会太强烈,这是天性使然,而非后天修炼。”熟悉王亚伟的人对其如此评价。
而在王亚伟自身看来,一个好的基金经理需要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静,只有把“性格”、“品位”和“思想”这三重心门打造到一定境界,才能抵御住投资和人生中无处不在的诱惑。
资本市场的历练也让他更加从容、淡定,更加懂得敬畏市场。“市场的演变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浮躁心理是投资大忌,要了解市场并尊重市场,随时评估市场的变化。说到底,就是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谨慎的心态。”
12年“庖丁解牛”的投资生涯,也让王亚伟深刻体会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是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过滤能力,才能抓住事情的关键,不然就会被信息淹没,迷失方向。”
王亚伟坦言,“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股市中最终将会被消灭。面对波动的市场,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心静如水,但是,你应该把外界对你的干扰控制在不影响你理性判断的程度上。在此之前,你必须认识到,真正决定投资收益的是复利,投资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十年二十年持续地赚钱,做投资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不必计较一时得失。抱有这样的心态,才能降低投资结果对情绪的影响,也能降低情绪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投资上“特立独行”
谈及王亚伟的投资,“冷门股、重组股”是其独有的标签。当几年前公募基金经理言必称价值投资的时候,王亚伟则成为成长股拥趸。
今年以来,王亚伟投资的东湖高新、*ST昌河、石油济柴等重组股,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他的独特投资风格已成为市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或许,正是业内褒贬不一的“特立独行”,成就了王亚伟在公募基金无法超越的地位。
事实上,国外市场早已过了在理念、方法论以及投资风格等问题上纠缠不休的阶段。在浩瀚的投资领域中,价值型投资或成长型投资,定量或定性投资,主动抑或被动投资……这些方法都是投资领域中的一部分。在王亚伟看来,投资不能拘泥于方法论,“基金投资一定不能过于僵化,国内基金业的发展过程中,眼界需要更开阔一些,看的东西要更多一点,心态也要更包容一点。”
“很多人喜欢贴标签,认为ST股就一定是高风险,蓝筹股就一定是低风险,但实际上对于风险的判断并不是简单地跟随表象去看,而应该透过表象看到背后的东西。市场上被ST的股票近三百只,从中挑出三只投资,意味着百里挑一,而从蓝筹股里选股,可能是随意性地三里挑一、五里挑一,怎么就能认为前者的风险一定高呢?”在王亚伟眼中,中国市场是弱有效的,一旦市场有效性增强,一些被人忽视的价值就能够在股价中体现出来。不过,王亚伟认为今年以来市场对成长股过度追逐,已经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很多股票的估值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年的成长性,蕴含着很大的风险,而一些被抛弃的蓝筹股的长期投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采访最后,记者问王亚伟,“彼得·林奇曾说过,‘当你投资股票时,你必须对人性,大到对国家和未来的繁荣要有基本的信任。’那么,您怎么考虑国家、未来、投资呢?”
王亚伟满怀希望地回答,“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每一步走得都很稳,‘中国模式’已经让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未来的制度红利还没有完全释放。我考察了不少国家,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每次考察都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更加有信心!” ⊙记者 王文清 吴晓婧
参与互动(0) | 【编辑:贾亦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